这段访谈让我看得颇感动。
黄强华给自己的一个字是「水」,但我个人觉得,这段访问,他所流露出来的一个字是「爱」,对自有的文化的爱、对自己一手创立的布袋戏的爱,还有对自己后继者与家族的爱(无论是他的父亲、兄弟,还是他的儿子)。
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自承在现代影视环境所面对的困境与脆弱,还有他在感性当中所流露出来的不服气与执着,让我实在不由得被打动。想想黄强华所一手打造的【霹雳布袋戏】,在过去三十多年,在一片国语文青市场垄断的台湾默默地用传统的「偶戏」与独特的「文言台语」创作出独树一格的流行文化,而且那里头可不是只有诗意文雅而已,幽默、爆破、打斗、血腥与猎奇样样来。
在1990年代那个一片国语、琼瑶、文青的年代,台湾观众们竟然还能够看得到台语诗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2000年代,在台湾电影已几乎已经没有「大众市场」可言的状态下,拍了一部有特效、有爆破与武打的【圣石传说】。
到了2010年代,还让荒山亮、张卫帆、风采轮等音乐创作者保有一块创作空间,可以让本土歌手用台语吟唱著述说奇幻战役的诗词、让唢呐、二胡、小提琴成为战斗场面的主题乐器、用女高音吟唱与古筝成为了女侠与英雄的背景音乐。
在台湾这个一直急功近利的影视环境里头,做这些选择根本就是吃力不讨好的。「偶戏」这种戏剧形式,即使在国际影视环境也是极端的小众市场,提姆波顿的【圣诞夜惊魂】、阿达曼的【绕跑鸡】、【酷狗宝贝】、【笑笑羊】、或是特雷帕克的【美国贱队】、韦斯安德森的【犬之岛】,吉姆亨森的【魔水晶】,每一部也都是创业维艰的小众作品,必须要主打全球市场才能够十年一剑的产出一部作品。可只有【霹雳布袋戏】能够用比上述的作品还要少上许多的成本与人力,用每周一集的更新速度一路苦战三十年至今(当然这种成本与速度也看得出其局限,这点是不容辩驳的)。
黄强华大可不做布袋戏,片厂都关一关,把那些IP改授权真人代理影视作品,收授权金,也足以让他颐养天年。
可是他就是一直硬是用「偶戏」持续的创作,而且创作格局远远突破了同时代的台湾真人剧,武侠、奇幻、异次元样样都出现,在【霹雳布袋戏】里头,出现任何东西似乎都不奇怪。
不是极为感性的人,是不会做出这么不合理的决定的。
我觉得黄强华有点像是台湾的富野由悠季,【霹雳布袋戏】像是台湾的【机动战士钢弹】,日本有一个大家从小就认识到大的钢弹、假面骑士、超人力霸王,而我们则有从小就一直记得的素还真、叶小钗、乱世狂刀与一页书。
我们也许都忘记了我们其实拥有一个强大的本土文创,而且他们还一直都在拼搏,这几年受到网络世代的冲击,【霹雳布袋戏】很明显的水土不服,长达一个小时、动辄数十集的故事已经不再让现代的观众接受,而布袋戏的视觉形式也渐渐与年轻观众世代脱节。
但看着这短短几分钟的访谈,我感觉得到,黄强华还没有放弃,他还在试着在21世纪的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继续战斗着。
最后,还有一个我个人大为动容的感性。看到一个父亲公开的说出对自己孩子的肯定与支持,那实在让我承受不住。
这是我这个一直不断试图跟自己的父辈证明自己的价值的不肖子内心最渴望看到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