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Fate/Grand Order

【心得】真實趣聞!考證楊貴妃

借封面
來源:よう
Pixiv ID:85881330
雖然C職鄙生仍在趕論文,但同樣的東西一直搞也會累
換個題材,好久沒碰唐史了
1.  唐朝的嬪妃制度
《舊唐書》:
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為九嬪,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其餘六尚諸司,分典乘輿服御。龍朔二年,官名改易,內職皆更舊號。咸亨二年復舊。
開元中,玄宗以皇后之下立四妃,法帝嚳也。而后妃四星,一為正後;今既立正後,復有四妃,非典法也。乃於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為正一品;又置芳儀六人,為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後亦參用前號。」
《新唐書》:
唐制:皇后而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是為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是為九嬪。婕妤、美人、才人各九,合二十七,是代世婦。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合八十一,是代御妻。自餘六尚,分典乘輿服御,皆有員次。後世改復不常。
開元時,以後下復有四妃非是,乃置惠、麗、華三妃,六儀,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宮、尚儀、尚服各二,參合前號,大抵踵《周官》相損益雲,然則尚矣。」
→→→
    嬪妃如同官制,可以追溯到《周禮》(理想的上古官制),唐朝在前期大致承襲隋朝。剛好到唐玄宗前期(開元),略有修改。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后,屬於正一品,昭儀屬於正二品,才人是正四品。(偷捏武則天)
 
2.  楊貴妃的家世
「玄宗楊貴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戶。妃早孤,養於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開元初,武惠妃特承寵遇,故王皇后廢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後庭數千,無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既進見,玄宗大悅。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
「玄宗貴妃楊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孫徙籍蒲州,遂為永樂人幼孤,養叔父家。始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後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聘韋昭訓女,而太真得幸。善歌舞,邃曉音律,且智算警穎,迎意輒悟。帝大悅,遂專房宴,宮中號「娘子」,儀體與皇后等。」
→→→
    楊貴妃是官僚世家,但父親早逝,所以交給叔父領養。唐玄宗在最寵愛的惠妃過世後燜燜不樂,後來有人推薦壽王李瑁的妻子楊貴妃,但公公直接娶媳婦不太好看,所以轉了一手,用女道士祈福的名義入宮,道號「太真」(史書常用此名),在一年內,寵幸程度如同惠妃。楊貴妃善歌舞、音律,才智過人,總是可以揣摩出唐玄宗的心意,宮中都稱呼她為娘子,所獲待遇幾乎等同皇后。
 
3.雨露均霑
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並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並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妃父玄琰,累贈太尉、齊國公;母封涼國夫人;叔玄珪,光祿卿。再從兄銛,鴻臚卿。錡,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華公主,以母愛,禮遇過於諸公主,賜甲第,連於宮禁。韓、虢、秦三夫人與銛、錡等五家,每有請託,府縣承迎,峻如詔敕,四方賂遺,其門如市。」
天寶初,進冊貴妃。追贈父玄琰太尉、齊國公。擢叔玄珪光祿卿,宗兄銛鴻臚卿,錡侍御史,尚太華公主。主,惠妃所生,最見寵遇。而釗亦浸顯。釗,國忠也。三姊皆美劭,帝呼為姨,封韓、虢、秦三國,為夫人,出入宮掖,恩寵聲焰震天下。」
→→→
    楊貴妃於天寶初年獲得貴妃的頭銜,家族得到賞賜或官爵,她有三個姊姊,才貌出眾,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堂兄楊銛當到鴻臚卿,楊錡則為侍御史,並娶了玄宗漢武惠妃的女兒太華公主─待遇高過其他公主;楊釗,也就是楊國忠也沾光。這五個楊家庭,宅第前門庭若市,前來請託和送禮的人士絡繹不絕。
 
4.  夫妻吵架
五載七月,貴妃以微譴送歸楊銛宅。比至亭午,上思之,不食。高力士探知上旨,請送貴妃院供帳、器玩、廩餼等辦具百餘車,上又分御饌以送之。帝動不稱旨,暴怒笞撻左右。力士伏奏請迎貴妃歸院。是夜,開安興里門入內,妃伏地謝罪,上歡然慰撫。翌日,韓、虢進食,上作樂終日,左右暴有賜與。自是寵遇愈隆。韓、虢、秦三夫人歲給錢千貫,為脂粉之資。銛授三品、上柱國,私第立戟。‧‧‧玄宗凡有游幸,貴妃無不隨侍,乘馬則高力士執轡授鞭宮中供貴妃院織錦刺繡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造,又數百人。揚、益、嶺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異服,以奉貴妃獻賀,因致擢居顯位。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燦爛芳馥於路。而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每三朝慶賀,五鼓待漏,艷妝盈巷,蠟炬如晝。而十宅諸王百孫院婚嫁,皆因韓、虢為紹介,仍先納賂千貫而奏請,罔不稱旨。
天寶九載,貴妃復忤旨,送歸外第。時吉溫與中貴人善,溫入奏曰:「婦人智識不遠,有忤聖情,然貴妃久承恩顧,何惜宮中一席之地,使其就戮,安忍取辱於外哉!」上即令中使張韜光賜御饌,妃附韜光泣奏曰:「妾忤聖顏,罪當萬死。衣服之外,皆聖恩所賜,無可遺留,然髮膚是父母所有。」乃引刀翦發一繚附獻。玄宗見之驚惋,即使力士召還。
它日,妃以譴還銛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高力士欲驗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帳、司農酒餼百餘車送妃所,帝即以御膳分賜。力士知帝旨,是夕,請召妃還,下鑰安興坊門馳入。妃見帝,伏地謝,帝釋然,撫尉良渥。‧‧‧
妃每從游幸,乘馬則力士授轡策凡充錦繡官及冶瑑金玉者,大抵千人‧‧‧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發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天寶九載,妃復得譴還外第,國忠謀于吉溫。溫因見帝曰:「婦人過忤當死,然何惜宮中一席廣為鈇金質地,更使外辱乎?」帝感動,輟食,詔中人張韜光賜之。妃因韜光謝帝曰:「妾有罪當萬誅,然膚髮外皆上所賜,今且死,無以報。」引刀斷一繚發奏之,曰:「以此留訣。」帝見駭惋,遽召入,禮遇如初。因又幸秦國及國忠第,賜兩家鉅萬。國忠既遙領劍南,每十月,帝幸華清宮,五宅車騎皆從,家別為隊,隊一色,俄五家隊合,爛若萬花,川穀成錦繡,國忠導以劍南旗節。
→→→
    天寶五年和九年,貴妃曾兩次得罪玄宗,被遣出皇宮,但都被玄宗召回,感情更濃密,第一次唐玄宗憂慮的吃不下飯,主要透過高力士處理,高力士先送上百車的禮物到楊貴妃住所,再猜出皇帝心意後,送貴妃回去,趴下謝罪後就消氣,五家都受到封賞。
    唐玄宗每次出遊,楊貴妃都會陪同,而負責駕車的,正是高力士。負責楊貴妃所穿戴的御用工坊,團隊將近千人。玄宗每年十月造訪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的隨從團隊,每家為一隊,穿著同色衣,五家合隊,如同花海般艷麗。
    第二次惹怒唐玄宗是天寶九年,這回楊國忠出手,拜託酷吏的吉溫,向皇帝說情:女人的見識不怎麼樣,何不在宮中賜死她,反而流落在外受辱?於是用此名義再召楊貴妃回宮,透過宦官運行,她再度謝罪,並割下一束頭髮要訣別,玄宗因此大驚失色,再度原諒,感情如故,這回秦國和楊國忠受到封賞。
(愛面子和演戲,作秀成功)
 
5.  安祿山和尾聲
「天寶中,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大立邊功,上深寵之。祿山來朝,帝令貴妃姊妹與祿山結為兄弟。祿山母事貴妃,每宴賜,錫賚稠沓。
「初,安祿山有邊功,帝寵之,詔與諸姨約為兄弟,而祿山母事妃,來朝,必宴餞結歡。」
→→→
    藩將安祿山立了戰功,大討玄宗歡喜,還要楊貴妃姊妹和安祿山結為手足,但楊貴妃和安祿山互結為「母子關係」,認他當乾兒子,幫他洗澡就是那個儀式,不是現在人想的鴛鴦浴行為……胡人(游戰民族)有高度比例是母系社會,在繼承和認同上以母親這邊為主。
(《舊唐書‧卷二百上‧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後請為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大悅,遂命楊銛已下並約為兄弟姊妹。」)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上‧列傳第一百五十上‧逆臣上》:「時楊貴妃有寵,祿山請為妃養兒,帝許之。其拜,必先妃後帝,帝怪之,答曰:「蕃人先母后父。」帝大悅,命與楊銛及三夫人約為兄弟。繇是祿山有亂天下意,令麾下劉駱谷居京師,伺朝廷隙。」)
(Master應該要跟著認她當媽媽才對)
★如果未來FGO有出安祿山,那他一定和「小安」─安格拉曼紐有不錯的交互,因為他的信仰一樣是拜火教(祆教),這點是大陸學者榮新江所考證,祿山其實也是漢字的「譯名」,粟特語Rokhshan,意思為光明,安祿山就主持過祆教儀式,並用教主和「光明之神」的名義,策動外族教徒叛亂。
(新「潛遣賈胡行諸道,歲輸財百萬。至大會,(安)祿山踞重床,燎香,陳怪珍,胡人數百侍左右,引見諸賈,陳犧牲,女巫鼓舞於前以自神。陰令群賈市錦彩朱紫服數萬為叛資。」)
 
6.  身後和遺物
玄宗以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撫軍國事。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請,帝遂不行內禪。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凄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
帝欲以皇太子撫軍,因禪位,諸楊大懼,哭於廷。國忠入白妃,妃銜塊請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
帝至自蜀,道過其所,使祭之,且詔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以國忠負上速亂,為天下殺之。今葬妃,恐反仄自疑。」帝乃止。密遣中使者具棺槨它葬焉。啟瘞,故香囊猶在,中人以獻,帝視之,凄感流涕,命工貌妃於別殿,朝夕往,必為鯁欷。」
→→→

    最終因為安史之亂,唐玄宗無力處理,遂讓位給太子(肅宗),楊家人一時之間失勢,要被追究責任,連楊貴妃都含土想打動皇帝收回成命,但這次自殘無法挽回。被迫自縊後,裹以紫色的被褥,草草埋在路邊,後來唐玄宗低調幫她改葬,遺體都已經腐化,但配戴的香包還在,宦官因此獻給玄宗,又請工匠繪製楊貴妃的畫像於別殿,朝思暮想,不時哽咽。

(也能解釋為何她的造型是紫色 )
(那個香包大概會變聖遺物)
本文來自網路,不代表3樓貓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3loumao.org/8167.html?variant=zh-tw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