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結局雷
修爾克的青春肉體鎮樓

以下有雷
雷
雷
雷
雷
雷
雨
田
我想談的是對那一幕聖母橋段的理解。
「惡人的命也是命」……等等,當然不是這麼一回事,修爾克可不是 SJW。並非不能殺,但絕不能輕易地看待殺人這個舉措。也許某天會改變心意,也許永遠不會。但起碼在對穆姆卡最終一役中,修爾克大抵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吧。
先以懷疑創建假說,再依經驗證實論點,最後採取行動、檢驗理論,修爾克的思維很二類組,也是七人當中獨一無二的存在。但修爾克所面對的處境甚至不是一個可以修正變因、從頭來過的實驗,而是自己身為荷姆斯的心,與其他荷姆斯的命。
菲奧倫失憶了,但穆姆卡沒有,為什麼?他不像我們有著上帝視角,少了「穆姆卡死不足惜」的那份篤定,取而代之的是對菲奧倫現狀的無窮懷疑。他無法確知涅梅西斯是否如黑費斯一般,在某處滅了一個聚落、殺了誰的愛人、友人、妹妹或父親、來日是否會像眼前的穆姆卡一樣一心致他於死地 (基本上也成真了),但這仍是一種懷疑。事實上就連身為觀眾的我們都不確定是否有這種可能性,雖然應該是不可能。
從修爾克的眼中看出去,菲奧倫和穆姆卡都是艾機爾的手下,是在不明原因和機制下被納入費斯機體內的荷姆斯,而艾機爾是他的敵人。在無法確定自己該如何面對菲奧倫之前,他起碼要先決定自己該怎麼面對穆姆卡,而他與丹邦兵戎相見的抉擇就是他在旅程中憑一己之力辯證出的結論,哪怕或許不是最終的答案 (事實上也不算是)。
換句話說,與其說修爾克不想給穆姆卡特殊待遇 (殺之),倒不如說是他不想給菲奧倫特殊待遇 (不殺)。如果殺了穆姆卡,他該如何不殺菲奧倫?因此他在當下必須不殺穆姆卡,假如日後他意識到菲奧倫非死不可 (如特雷西亞和迪克森),他必然要去觸及殺人的決意,而屆時也不會再有不殺穆姆卡的理由了。但在那一刻,殺了穆姆卡除了復仇、除惡、伸冤、痛快之外,毫無意志與原則可言。從後見之明來看,菲奧倫的存在是修爾克確立一切價值觀的奇異點,也是促使他背離贊札預期的原動力。倘若修爾克不循邏輯去釐清菲奧倫 (哪怕是費斯型態) 生死的可能性在他生命中的意義,修爾克自身的存在意義也只會是贊札早已寫下的一紙虛無。
(讀到某則留言說這是戰爭,豈能縱放敵人,但曹操當年仍任由關羽歸蜀。若非孫吳殺之,關羽來日也終將死在魏軍手裡。有時一個選擇就只是個選擇而已。)
修爾克這個角色從簡單而漸趨複雜,他踏上旅途的目的一再自我修正,但從來就不包含殺人,或是什麼懲奸除惡的世俗正義。蒙納多最初根本不能殺人,直到初抵監獄島才在圓環當中顯露出了「人」字。這就是贊札的意志,假復仇之名驅使衝動與慾望、引誘出困惑與自責,將修爾克雕塑成一個與贊札本質更加無異的容器。
修爾克在當時並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他只想毫不遲疑地揮劍手刃矗立眼前的宿敵巨神兵,若不是無意間瞥見了菲奧倫的形體,難保他不會在狂暴化把兩台機體都砍了,Zanza Wins。
無論如何,監獄島的那一擊被涅梅西斯擋下了,修爾克不知道緣由,目光也很快地被菲奧倫的漠然所轉移,我們只能從日後修爾克的些微變化當中去歸納出一些端倪。可是修爾克終究是一個什麼都想自己扛、憑一己之力消化一切的傢伙,不但令人不敢恭維,觀眾也難以確知他在層出不窮的變故之間究竟思考了些什麼。但這就是我們透過敘事所認識的修爾克,與丹邦這種已有風範準則,若有必要不惜髒了自己雙手也無妨的成熟英豪不同。
與其事前擬策、沙盤推演,我想真正的同伴或許更傾向於以一個眼神傳達一切。修爾克不惜與丹邦對峙,而丹邦也在極短的時間內理解了修爾克的意志。我的想法是,丹邦絕非認同了修爾克的「聖母」觀點,而是他懂,他知道修爾克在說什麼,即使他再怎麼想宰了眼前那個死有餘辜的王八蛋,但他還是壓下了殺意,選擇更像以邏輯為原則的修爾克一點,更不像那個快意恩仇的丹邦一點,也與同是殺人卻以之為樂的穆姆卡劃清了界線。
小梅亦同。我們上帝視角的觀眾會吐槽,你修爾克就差旁人喊一句大王殺不殺,你有想過小梅的想法嗎?我想這個問題最該問的就是我們自己,因為從可見的敘事來看,七人當中內心最徬徨柔軟的人就是小梅了。她的殺意從何而來?她當真有殺意嗎?她的覺悟會比丹邦或修爾克更決絕嗎?編劇沒說,我們不知道,但從他處置塔魯可和面對特雷西亞同胞的心態當中,答案或許可見一斑。
即使有著上帝視角,觀眾甚至不能知道當丹邦收回佩劍的那一刻,小梅是否輕輕吐了一口氣,卸下了心頭重擔。當然,如果編劇能把這部分交代清楚,大家對修爾克的質疑或許會少一點,但編劇終究選擇了讓既有的敘事在觀眾的腦海中把故事說完。小梅究竟懷著什麼心思,就見仁見智吧。我自己是傾向於認為她並沒有做好準備,丹邦和修爾克的對峙正巧是她內心掙扎的具象化。直到特雷西亞的出現,才逼迫小梅在一夕間長大。所幸在相連的未來中,她終於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救贖。
無論如何,監獄島的那一擊被涅梅西斯擋下了,修爾克在當時並不知道緣由。但我們知道,那是梅納斯的意志,從結果論來看也會是菲奧倫的意志,修爾克不殺穆姆卡其實是一個早已註定的結果。一旦違背了這個結果,贊札就勢必如願。雖然最後,修爾克終究是對迪叔下了殺手,但相較於穆姆卡,這個抉擇又背負著何等的重量呢?
我之所以喜歡這部作品,有一部分是因為七人的個性與作風大相逕庭,卻各有成長。到了最後,每個人的行事動機都是以遠高於自身的共同利益為其意志的起源,卻又不大義凜然或矯揉做作。說到頭,這也是因為每一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修爾克的影響。在整趟旅程當中,只有修爾克試圖在獨立的理性思考當中得出了普世問題的解答。單獨查看修爾克時,你會發現異度神劍彷彿是他個人的求道記,也像是綠野仙蹤找回勇氣、智能與心的集大成。這是作為容器的修爾克脫離贊札而成為修爾克的路途,也是修爾克之所以成神又殺神,遂以神的意志開創了一個無神世界的主因。
以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所謂的聖母情節,也能理解成修爾克從凡人之軀當中綻露出的微弱神性,其實並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