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聞帶的韓信自稱打遍印度、埃及、羅馬
陳宮甚至判斷,他戰術層面還勝過諸葛亮


C 職鄙生先不管月世界張飛打岳飛的設置
在真實的歷史中,韓信兵法絕對不是無敵
能打破他軍略神話的剛好是同一出的項羽
他們真的交過手,項羽指揮設陣還高一籌
☆垓下戰役
《史記‧高組本紀》:
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守之。
用張良計,於是韓信、彭越皆往。及劉賈入楚地,圍壽春,漢王敗碧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馬周殷舉九江兵而迎(之)武王,行屠城父,隨(何)劉賈、齊梁諸侯皆大會垓下。立武王布為淮南王。
→→→
在楚漢協定停戰(鴻溝和議)沒多久,張良、陳平建議劉邦,利用項羽還未「班師回朝」的機會,一鼓作氣殲滅西楚,劉邦便拉攏其他軍閥勢力,共同圍堵、夾擊楚軍,然而友軍卻沒有一起到位,漢軍初期還被反攻。韓信和彭越先觀望一陣子,再確定能得到爵位封賞後才帶兵加入,會師垓下。
(此時在《項羽本紀》中記載:(劉邦)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
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
來到了大決戰─垓下之戰,劉邦任命韓信為統帥,授予一半的軍隊:30萬兵力當前鋒,孔聚將軍為左翼,陳賀(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中軍,周勃、柴武等人負責預備軍。
與之對陣的項羽楚軍兵力只剩10萬。擁有3倍兵力的韓信先攻,卻受挫、撤退,改由第二波的孔費軍上陣夾擊,逐漸削弱楚軍戰力,韓信軍再上陣,才打敗楚軍,迫使項羽退守垓下城。後因「四面楚歌」奏效(然而未記載是誰獻策),使楚兵軍心渙散,棄械奔逃,這時灌嬰追殺剩餘楚軍,斬首8萬人。
間接證明前面韓孔費三人以多擊少、輪番圍毆項羽,造成的損失頂多2成。整起殲滅項羽的行動,更早、大範圍的布局(戰略)是出自陳平與張良,只有後期、直接軍事戰役才是韓信(戰術)。
我自己解讀,軍略分兩類,項羽和韓信的軍略都是「戰術型」─ 區域戰役中的調度應變。我另外考證,諸葛亮和司馬懿偏向「戰略型」─ 整體戰局和事前部屬。
☆項羽兵法並沒有因他敗亡而消失,之後仍有人仿效。
《史記‧黥布列傳》:
遂西,與上(劉邦)兵遇蘄西,會甀。(英)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
→→→
數年後,功臣英布因為與屬下的嫌隙,及兔死狗烹的恐懼而叛漢,劉邦親自御駕親征,見到淮南軍不但精良,而且布陣調度還如同當年的項羽,覺得觸霉頭…。
☆項羽有狂戰士的特質,不僅僅是文學中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在烏江前奮鬥到最後才自刎,更早之前有先例。
《史記‧項羽本紀》: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
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
→→→
陳涉吳廣起義的消息傳開,會稽郡的代理太守殷通想反叛,並把項梁、桓楚找來一起共事,他叫項梁入官府商量,項梁卻把姪子項羽引入,拔劍斬首殷通,提起他的頭顱、配戴其官印,再繼續斬殺官府里數十到百人,所有人員全被他的氣勢所震懾。
===========================
項羽的格局設置其實可以更大,以後有機會,C職鄙生再做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