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C職鄙生寫過一篇:
【心得】真實趣聞!騎兵的三兩件小事
端午連假,抽空來講弓兵的幾則小故事
1. Archer會近戰?


這從系列之初,即成一梗
一點都不唬爛,請看教範
修於宋代的《武經總要·卷二》:
教弩法
弩者,中國之勁兵,四夷所畏服也。
古者有黃連、百竹、八檐、雙弓之號,絞車、擘張、馬弩之差,今有叄弓、合蟬、手射、小黃,皆其遺法。若乃射堅及遠,爭險守隘,怒聲勁勢,遏沖制突者,非弩不克。
然張遲難以應卒,臨敵不過三發、四發,而短兵已接,故或者以為戰不便於弩。然則非弩不便於戰,為將者不善於用弩也。
唐諸兵家,皆謂弩不利於短兵,必以張戰大牌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負刀棒,若賊薄陣,短兵交,則舍弩而用刀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常先定駐隊人收弩(恐弩臨時遺損)。
近世不然,最為利器。五尺之外,尚鬚髮也,故弩當別為隊,攅箭駐射,則前無立兵,對無橫陣。若虜騎來突,駐足山立,不動於陣前,叢射之中,則無不斃踣。騎雖勁,不能騁,是以戎人畏之。又若爭山、奪水、守隘、塞口、破驍、陷勇,非弩不克。用弩之法,不可雜於短兵,尤利處高以臨下,但於陣中張之,陣外射之,進則蔽以旁牌,以次輪廻,張而復入,則弩不絕聲,則無奔戰矣。故特出此法,以具於右。
→→→
自秦漢後,中國軍隊用弩重於用弓。在唐朝前遇到短兵相接,除了叫盾兵掩護,弓弩手也會帶刀械棍棒,必要情況會丟掉弩、用短兵器砍殺。
但宋代時,堅持不捨棄弓弩,前面也無盾兵掩護,敵人進到五尺也要發射,不再另外攜帶短兵器,如果是在數組中,弓弩手會陣內張拉、出陣射擊,再回盾兵陣中裝填張拉,依序反覆。
2. Archer + Lancer vs. Rider
《漢書·李廣蘇建傳》:
(李)陵於是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營,舉圖所過山川地形,使麾下騎陳步樂還以聞。步樂召見,道陵將率得士死力,上甚說,拜步樂為郎。
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直,騎可三萬圍陵軍。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
→→→
漢朝和宋朝,對決游牧族的戰爭,總會說馬匹不夠,而步兵為主的農業族吃虧。
其實士兵素質、指揮設陣得宜也能反轉。西漢的李陵就是好例子,領五千步兵,槍兵盾兵在前、弓弩兵在後的設陣,三萬匈奴的騎兵大意,在六倍兵力、高機動性下,直接衝鋒攻擊,不但沒被碾平、傷亡頗重,敗退回山上。
3. 箭矢數量
(李)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士尚三千餘人,徒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抵山入驥谷。單于遮其後,乘隅下壘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後,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毋隨我,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大息曰:「兵敗,死矣!」軍吏或曰:「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於是盡斬旌旗,及珍寶埋地中,陵嘆曰:「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令軍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虜鄣者相待。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
→→→
李陵大意,趁勝追擊下,五千人被八萬騎兵包夾,結果他們攜帶的五十萬枚箭矢都消耗殆盡,錙重車輛也拋棄。間接可判斷,西漢以步兵為主的遠征軍,平均攜帶一百枚箭矢。被包夾其況下,撤出三千人,最後還能有四百人逃回關內。
「草船借箭」不但是融和的虛構故事:借用孫權和唐代張巡的兩個事迹。
而且單看十萬支箭的設置,其實並不多,若李陵的例子(西漢)搬到東漢末、比例仍不變的話,十萬支箭只夠一千人的部隊使用,更何況赤壁之戰中的蜀吳是防守方。
4. Archer比例?
《武經總要·卷二·教旗》:
凡步隊,隊五十人,其職儀則隊頭一人,副一人,執旗一人(天旗),慊旗二人(詔旗)。
其給器仗,則槍一十五根,通旗在內,弩五具,弓矢十具,棒六具,陌刀五具,拍把四具,牌五具。
凡騎隊,隊五十人,執儀如步隊,器仗則槍、稍、弓箭,自備不須。
《武經總要·卷三·軍爭》:
唐李靖法:凡出兵,且以二萬人為準,分為七軍。中軍四千人;左右虞候二軍,各二千八百人;左右四軍,各二千六百人。總而言之,得二萬人,內取萬四千人,為二百八十隊出戰,六千人守戰重。凡中軍,四千人內揀戰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為一隊,計五十六隊。其間弩手四百,弓手四百,馬軍千,跳蕩五百,奇兵五百。左右虞候軍各二千八百人,每軍取戰兵一千九百人:弩手三百,弓手三百,馬軍五百,跳蕩四百,奇兵四百。左右軍各二千六百人,每軍內揀戰兵一千八百五十人:弩手二百五十,弓手三百,馬軍五百,跳蕩四百,奇兵四百。
→→→
訓練中的五十人小隊,弓弩兵同槍兵都是三成,其中弩弓比是一比二。
作戰中的大隊,如果扣除騎兵(馬軍),那步兵中的弓弩手破四成,弩弓的比例將近一比一。
中研院史語所珍藏的「聖遺物」:
青銅製反曲弓,除設計上加強彈力,兩端還有銅鈴
射出後會因震動而發出聲響


話說回來,目前FGO的中國Archer角偏少…
這塊本C只念中國方面,拋轉引玉。
如果有西洋、中東和日本等文明的,還懇請高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