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句話作結論:《再見了繪梨》是優太的電影作品,目的是為了引入令大家都讚賞的爆炸結局。
藤本樹老師這次是挑戰運用他喜歡的電影手法作畫
令我聯想到的是大衛·芬奇的《斗陣俱樂部》,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記憶拼圖》,觀眾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實
劇中的內容可能是演戲,也可能是真實,不過藤本樹老師就多次提示了大家,故事中的內容也許是全部虛假
以下是個人的看法:
繪梨在一開始就認識優太,而二人也有交流
優太的媽媽希望優太為自己拍攝一個康復的電影(這一段是真實的),結果是優太只把母親好的一面剪輯出來,同時優太也無視了母親的指示把貓或是其他場景加了進去,甚至是加入了自己最喜歡的爆炸作結尾
繪梨知道了優太的電影,得到了可以用電影把自己的"好印象"誤導觀眾繪梨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把最好的自己留在電影中,二人得出了拍攝第二部電影的結論
文化祭是真實發生,但這時已經有拍攝第二部電影的想法,老師罵優太這一段明顯是特意偷拍
優太自殺這段是假的,因為我們之後知道真正的繪梨是有戴眼鏡的
但在過程中,可以想像到壞性格的繪梨和壞性格的媽媽一樣,會對電影的拍攝有很多不符合優太性格的意見,對電影進行過多的干涉
所以優太會在電影中加入不少提示觀眾的畫面,比如爸爸說優太的電影特色就是爆炸,會加入幻想元素、以及媽媽強迫自己拍電影、女同學說真正的繪梨有戴眼鏡等等表示對干涉的不滿
在拍攝中優太題意加入吸血鬼的幻想元素,繪梨表面同意了,但在第二次的放映時,可以看到這一個元素最終也沒有在第二部電影中被採用
第二部電影在文化祭中大獲成功,但優太知道,這個是繪梨的電影,而不是優太想拍攝的電影
自己因為不聽從媽媽的指揮而令第一部電影失敗,而聽從繪梨的指揮而令第二部電影成功
這不是自己的電影
所以優太才會揮之不去,因為他人生唯一成功的電影也不是他的電影
所以他剪輯了《再見了繪梨》,一部最終加入了自己風格的電影
最後在廢墟中的繪梨是以前拍下來的廢案(估計本來有打算是在繪梨康復後加上當結局,不過被繪梨拒絕),加上長大的優太加以剪輯
最後的最後就是優太最喜歡的爆炸作結尾
到最後,還會有觀眾討厭優太的爆炸結局嗎?
優太最後成功加上了自己的風格,自己最喜歡的幻想元素和爆炸,而觀眾(我們)對這還是接受了
不論是電影還是漫畫的創作都是自由,當然不一定每個創作者的風格也會被大眾喜歡,但,作為創作者,你有沒有像優太一樣在不失去自己的風格作為前提下,嘗試令大眾喜歡上你的作品,還是你只是和一般的JUMP漫畫家一樣,被JUMP改變了你的風格?
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不同的觀點,也許當我下一次看《再見了繪梨》還是會有另一個對作品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