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链锯人

【心得】《再会绘梨》是一部让你参与创作的作品(雷)

我也好想在废墟看电影啊,好浪漫

前言

所有任何形式的作品与身俱来的诅咒,
就是观众们再也无法“第一次”观赏它们。
当观赏完毕后,它们带给观众们的第一印象,
将会永远成为这部作品被解读的观感,
而这观感将永远被镶嵌在读者的脑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常听到有人会说:

“真希望我失去记忆,只为了再第一次观赏它”

第一种,最普遍直接的创作手法
然而,有别于人类的时间是直线前进的,“创作”本身最大的优势,
便是任意地操弄时间与空间,透过不同的叙事手法来回切换不同的场景与发生时间,
将时间线切碎再重组,将真实与虚假以错综复杂的结构,打造出跳脱现实的故事。

第二种,更进一步采用花式叙述
让我们再更近一步来看,对于手法卓越、叙事厉害的作品来说,
它们拥有克服“第一次观看”诅咒的关键道具:
让观众们第二次、第三次观赏它们时,能有不一样的感受,发现创作者埋梗的巧思。
厉害的作品能够让读者发自内心说出:

“啊,原来这个角色当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这个心理感受啊”

举例来说,
绘梨之所以敢打包票是整座镇看最多电影的人,
正是因为她原来真的是一位活了数个世纪的吸血鬼,
绝对是历史上观影阅历最丰富的观影者。

绘梨之所以没有办法跟优太在临终前谈一场轰轰烈烈恋爱,
正是因为她不希望将死的自己给予任何优太任何希望,否则二度伤害。
更进一步,复活后的她也不会有任何前世记忆,对彼此来说,三度伤害。

第三种,对我个人来说,是最终极的创作型态
除了达成以上两种条件以外,额外完成一项成就:
让“观众在欣赏作品”这件事,成为作品创作的一部分。

《再会绘梨》对我来说,正是让观众在阅读的过程中,
无意识地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这部作品本身。


=====================

藤本树真的病的很残酷,也病的很温柔

“所谓的创作,就是把观众遇到的问题当成自己的,让他们有哭有笑
那么,如果创作者本身没有一起经历那些伤痛,就说不过去了,对吧?”

看到这句整个鸡皮疙瘩,
藤本树你到底经历了什么创伤,
或是刻意让自己经历了什么创伤吗?

如果说上一部《蓦然回首》探讨的是“努力完成梦想”这件事究竟值不值得?
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什么鼓舞着你?

《再会绘梨》这部作品无疑是直接赏了上部作品一巴掌:

它探讨死亡的意义,探讨创作的初衷,探讨存在,
自杀是不是一件 OK 的事情?你死之前想要留下什么?
你想要如何被大家记住?镜头中塑造的人,真的就是本人吗?
创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人活着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场大型创作

妈啊,如果这部作品拍成电影,绝对屌炸天。


=====================


一场电影拍摄的大型创作实验

如同我们在阅读《再会绘梨》时,
尽管作为读者的上帝视角的时间线是直线进行的,
但我们的视角像是剧中的摄影镜头一样,
不断在层层堆栈的架构中 zoom in、zoom out,
视角跳脱原有的框架,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交互切换。

藤本树的作品总会给人一种,
第一次阅读时会觉“这他妈到底三小”的感觉,
但是往后的某一天再次阅读时,会突然有种 click 的感觉,
对到电波了,越看越起劲,像是看完了一部分镜超鬼的电影。
能够把观众玩成这样,真的不容易。

这边需要稍微科普一下这种叫做“后设虚构”的叙事手法,
在那之前先谈谈所谓的“电影魔力”:
所有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立,正是因为尽管观众心知他们是假的,
是屏幕上的虚构故事,但是作品能够营造出真实在发生的感觉与氛围,
将观众拉入故事,也就是所谓的代入感。这是所有故事之所以成立的运作原理。

“后设虚构”则是跳脱这种原则,不断提醒观众/读者“这是一部虚构作品”,
最普遍的手法则是创造打破第四道墙,直接与观众对话的“剧中剧”的感觉。
戏里正在发生,戏外也正在发生,让观众自行去链接故事与现实生活,
营造出“这部作品仿佛拥有自我意识”、“这部作品尝试要与我对话”的错觉。


=====================


《再见绘梨》原来是这部电影的标题

读完《再见绘梨》的同时,我们看完了优太创作的第三部电影。

正如同前面提到的,我们阅读《再会绘梨》时,
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再会绘梨》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
故事里还有故事,有它的观众、角色原来是另一个虚构故事里面主角⋯⋯诸如此类,
而作为上帝视角的我们,是层层括号之外的,这部大型电影的真正观众。

他的母亲必须真的死亡,纪录片才能够是纪录片;
观众必须成为他的作品中的一部分,他的创作才成立;
绘梨必须是真的面临死亡,他们两人的作品才能够完成;
他的母亲必须真的是个很糟的人,我们作为观众才得知了真相;
绘梨必须是真的是吸血鬼,优太想要放弃自杀的念头才有了意义;

我们必须是《再见绘梨》这整部漫画/电影的观众,
优太的第三部电影《再见绘梨》才能够完成。

至于最后废墟的爆炸,则是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画龙点睛,成神的关键。
这是标准的藤本式叙事手法,读者顺着超神的鬼逻辑读下去,
结果读者直接搞不清楚现在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假:

第一次爆炸,让读者意识到“原来这是一部同学们正在看的电影”的剧中剧,
第二次爆炸,读者在心理上已经有了缺省的现实,“这又是另一部电影吗?”

这样的疑问,毫无疑问,没有解答,读者各自理解。


=====================


结语:艺术就是爆炸

如果这部电影要拍出真人化,拜托找麦可贝来操刀,我求你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3楼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loumao.org/22081.html?variant=zh-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