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三國志 系列

【心得】略說劉備各個時期的重要人物


在某乎看到有人問劉備各個時期有甚麼重要的部下,然後答貼就差不多把史籍提到的名字都說了一遍…那麼到底誰對劉備比較重要呢?又為甚麼重要呢?若沒有基本的理據及解釋,是沒意義的。加上有點技癢,所以用自己的觀點略說一下:

劉備的一生行事,約略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聚眾舉兵

這個階段由黃巾起事開始,一直到平原相任內,由於能留下名字的人已經不多,比較重要的人有五個:張世平、蘇雙、關羽、張飛、趙雲。

張世平、蘇雙兩人是中山國的馬商,並沒有追隨劉備,但劉備最初的部隊,是這兩個人資助的,也就是沒了這兩個人,劉備就沒機會登上歷史舞台。

再來是關、張,這兩人的重要性無須多說,既是原從起兵的弟兄,亦是劉備最初的別部司馬,按漢末到三國通行的標準,一個別部司馬的編製約領兵五百人,先主傳載劉備在奔徐州之前,只有兵千餘人及略得饑民數千;那麼,關、張手上就差不多控制著劉備一半的兵力。

最後是趙雲,他當時是劉備手下的「主騎」,也就是帶領騎兵。騎兵是貴重戰力,而劉備手下的騎兵,都是幽州、甚至是烏丸等雜胡出身,這些騎士對劉備的忠誠心成疑,但肯定都是優秀的戰士,所以趙雲所統雖少,卻有相當重要性。

2. 初露頭角

這個階段由救北海開始,直到被呂布趕出徐州。重要的人除了關、張以外,還有孔融、陶謙、麇竺、孫干。

第一個是孔融,他雖然不是劉備部下,但對這時期的劉備,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漢末重名聲品澡,得到名士的認同,對將來的人生道路非常、非常重要。所以當孔融派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就等於將劉備帶上了風雲際會的漢末「國際」舞台,而劉備掌握住了這個機會。

陶謙是漢末一方之雄,他收籠劉備,使劉備跟漢末霸主曹操,結下了一生不解的縮命。亦由於他的資助,令劉備的兵力上升到大約八千人,在那時候,這已經是一個很可觀的兵力,足以劃地稱雄。

麇竺是陶謙的別駕,也是富商,劉備能夠得到徐州人的支持主宰徐州,麇竺發揮至為關鍵的作用。當劉備被呂布偷襲,在海西幾乎全軍覆沒,也是靠麇竺傾家支持,才得以重整旗鼓。麇竺也藉此與劉備結為姻親,成為了核心成員,他把劉備視為漢末可居的奇貨。

最後的孫干,事績很少,但他是被漢末大儒鄭玄舉薦給劉備的,也就是藉由孫乾的任用,確認劉備得到漢末儒家士人圈子的肯定。

3. 虎口求生

這個階段由投奔曹操,一直到流亡荊州之前

期間劉備的際遇曲折,得到了許昌朝廷的承認,一躍而成中央大員,還參與了董承的政變圖謀。但寄人籬下、與虎為鄰,直正對劉備影響至重的,只有縮敵曹操。

3. 寄寓荊州

這個階段由投奔劉表,一直到赤壁戰前

在此期間,劉備麾下擁有正式官位的,只有作為偏將軍的關、張;作為直屬幕僚的從事中郎的麇竺、孫干、簡雍三人;之前已有官位、如麇芳,既然跟從了劉備,即是放棄原來的官位,等同布衣。其餘人等,即使在劉備的部隊中有職務,也發揮不了甚麼作用。由於曹操後來南侵,關羽成為劉備手下精銳及水軍的指揮;而張飛及其他人等,都跟在劉備身邊,沒有很明確的定位,作用也有限。

所以,這時期對劉備真正重要的,只有一個人,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的加入,劉備有了明確的目標,有了隆中對的大戰略,有了興復漢室的大義口號。

而諸葛亮此時的身份,僅僅是布衣賓客。

4. 發展壯大

這個階段由赤壁戰後,到劉備定蜀

赤壁戰後,劉備的勢力急速發展,由寄寓孤城的客將,發展到跨州連郡的強雄,除卻盟友孫權不談。重要人物急速增多,而且可以分為軍、政兩個範疇。一個是以左將軍府為首的軍事架構,另一個是以荊州牧府為中心的行政架構。

在軍事架構方面,左將軍府的最高幕僚為兩個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及龐統。下轄三個軍團:劉備本身的左將軍營、下轄趙雲、黃忠、魏延等部;關羽的蕩寇將軍營;張飛的征虜將軍營。這基本上是原從架構的放大處理,只是統轄的將領更多、部隊更眾。

行政架構的荊州牧府,是以劉琦的江北江夏郡領土,跟孫權換取南郡及對劉備出任荊州牧的承認後的產物。下轄六個太守,南郡、襄陽、宜都、長沙、零陵、桂陽,除江北南郡、襄陽、宜都三個太守由關羽、張飛等將領分別兼領外,江南的太守都是名仕出任。太守原本具備的軍事職能,因為左將軍府的作用,都有所減低,長、零、桂三郡的賦稅更由諸葛亮統一調動。除江北的郡守外,其餘太守的重要性都大幅降低。

荊州府的幕僚從事,亦多用荊州士人。同樣由於決策架構已經轉到左將軍府,中郎將都是頂著比二千石秩級的軍隊大員,秩級百石的州從事,雖然仍可以直接給劉備進言,但對整個勢力的重要性,是漸漸減退。後來許多蜀漢的名臣,都是透過州吏的身份升遷,但以當時而言,他們的重要性相當有限。但由於州吏本來就是漢代士人晉身仕途的重要途徑,當這些人有較突出的見解,仍然有助於他們的青雲路。

另外,還有三個不是劉備部下的人,對這時期的劉備很重要:張松、法正,孟達。他們都是劉璋的屬下,若沒了他們作內應,劉備要入主益州,恐怕沒那麼容易。他們對達成隆中對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發揮關鍵作用。

5.帝王之業

此階段由稱漢中王前後,到病逝白帝城

稱王漢中,是劉備一生的巔峰,勢力範圍跨連荊、益二州,更首次獨力打敗宿敵曹操。由於準備稱帝,制度架構有進一步的發展,也就是漢中王國的設立。這是劉備在原本左將軍/大司馬府,荊、益州牧府以外設立的第三個權力架構。在這個架構內率先設立的是尚書台,首任尚書令由護軍將軍法正兼領;又加設了太傅、太常、光祿勛、少府四個上卿的職位,分別由許靖、賴恭、黃柱、王謀等出任,但這幾個人,不過是陪位而已。

左將軍/大司馬府隨著發展,負責人諸葛亮升格為軍師將軍,副手為掌軍中郎將董和。劉備稱帝後,諸葛亮成為丞相錄尚書事,後又兼領負責檢核百僚的司隸校尉,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關羽由蕩寇將軍升為前將軍,董督荊州事,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卻也加速了他的敗亡。
張飛由征虜將軍升為右將軍,劉備稱帝後升為車騎將軍。
新加入的馬超成為左將軍,劉備稱帝後升為驃騎將軍。
黃忠由於陣斬夏侯淵的功勞,破格升為後將軍。

這四個人,成為了劉備軍隊裡面地位最高的人。關羽在荊州鎮守一方,張飛與馬超並為一部,黃忠則一直為劉備直屬。由於領土擴大,開始設立分區都督的軍事防區,魏延成為後起之秀,出任漢中都督,把守蜀漢北面門戶;趙雲則短暫出任江州都督,為征吳的後鎮;南境則由鄧方應選為庲降都督。後來由於夷陵敗跡,創設了都護一職,由李嚴出任,負責白帝城的宿衛並統整敗軍及各路來援的部隊。

另外還有幾個人值得特別一提,第一個是黃權,他的角式略類於法正加諸葛亮的混合版本,既出謀劃策又以護軍身份監督諸將,最後更直接帶兵,若非後來被逼降魏,必能成為蜀漢權力核心之一。

第二個是劉巴,他是繼法正之後的第二任尚書令,又向劉備建議實施直百錢,對穩定蜀漢經濟有很大的貢獻。同時,他還跟諸葛亮、法正、李嚴、伊籍四人一同訂定蜀漢法典-《蜀科》,而李嚴則是劉備在世時的最後一任尚書令。

第三個是王連,他出任司鹽校尉,掌管鹽、鐵方面的事務,為蜀漢國務開支的一大經濟來源,而且還可以自置官屬,是一個少有的特權。出身於鹽府,升遷的渠道似乎也不錯,可見其重要。

以上,就是劉備各時期發揮重要影響的人物。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終至大官,權力也很大,但在不同的時期,發揮的影響及重要性卻不一定相同。

略草如上
粵蠻

2020年4月

本文來自網路,不代表3樓貓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3loumao.org/2046.html?variant=zh-tw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