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二輪完結心得 小島秀夫是強迫症吧!?

我玩完死亡擱淺以後,非常感動。
於是開了新遊戲重跑二周目,
想要研究遊戲裡面用來做劇情暗示的鏡頭語言和象徵物。
一研究下去才發現驚人的事情:
原來死亡擱淺有很多劇情上的設置和劇情結構都非常的整齊
整齊的程度可以稱之為喪心病狂。
根本就強迫症等級的整齊
稍微梳理了一下思路,整理成兩支影片:
1. 角色設置和世界觀設置的強迫症
2. 劇情結構的強迫症
習慣看文本版的話,我簡單整理一下重點:
1.角色設置的強迫症:超工整對仗
 遊戲中的重要角色,除了各有各的人格特質和魅力以外,
 他們還有很特別的一點,
 就是角色的設置往往是成雙成對出現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某個角色身上發現了一個特殊設置,
 那你就可以在另外一個角色身上找到跟他完全相對的設置。
 比如說:
 A. 二位女主
  Amelie(亞美利)雖然外表看起來年輕,
  但她其實就是主角 Sam(山姆)的養母,
  如果算實際年齡的話,已經是個老太太了。
  而 Fragile(翡若捷)則跟她相反,
  Fragile 雖然年輕貌美,但之前卻遭遇變故,
  身體被時間雨侵蝕,全身除了臉蛋以外都已經完全老化了。
  像這樣用一個外表年輕的老太太和一個身體老化的年輕人,塑造出強烈的對比。
 B. Deadman 和 BB
  死亡擱淺裡面,每個重要配角都有一段屬於他自己的獨立章節,
  在這段章節裡面,除了講述他的故事以外,還會包含一個主題。
  像是 Deadman(亡人),他的主題就是追尋自我
  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諷刺的是,這個追尋自我的 Deadman 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類,
  他是一個人造人。
  他有 Ha 卻沒有 Ka,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冥灘。
  嚴格上來說,他並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可是大家都把他當人看。
  更諷刺的是,Deadman 的這段劇情是圍繞 BB-28 展開的。
  BB 是 28 周大的人類嬰兒,
  被 Bridges 這個組織的科學家限制住生長,
  他們用 BB 來偵測 BT,也用 BB 來和創建開若爾網路,
  你看,BB 雖然是人類嬰兒,卻被當成工具,而沒有被當成人。
  一個是被當成人類的非人,另一個則是不被當成人類的人
  這樣的對比是不是非常荒謬呢?
 C. Heartman 和 Mama
  再舉一個例子,Heartman(心人)跟 Mama(瑪瑪)。
  Heartman 摯愛的家人在一場意外中過世了,
  他雖然還活著但是心早就死了,只想回冥灘尋找過世的家人。
  而 Mama 則剛好跟他相反,Mama 是自己早就死了,
  可是放不下在世的親人,所以一直流連在人世間。
  你看,有的人還活著,卻一直想到另外一個世界去
  有的人雖然走了,卻一直放不下世上的牽掛
  Heartman 和 Mama 這兩個悲劇角色,是不是另外一組鮮明的對比呢?
2. 世界觀設置的強迫症:一套無所不包的理論
 龐大的世界觀設置也是死亡擱淺的魅力之所在。
 當然,喜不喜歡就看各人口味了。我自己是還滿喜歡的。
 死亡擱淺用了一個「概念置換」的技巧,
 把我們熟悉的概念,轉化成科幻的設置。
 死亡擱淺講的是一個生死循環的概念。
 一般我們的概念是這樣,
 人死了後會到另外一個世界,然後再投胎轉世為人。
 而遊戲中加入了冥灘的設置,位在生與死的界域之間。
 人死了以後會先前往冥灘,再從冥灘前往另一個世界。
 但是在「擱淺」之後,人死了沒辦法前往冥灘,
 而是會變成BT,留在生者的世界。
 BT 的身體裡面含有反物質,BT 吞噬活人以後,
 它體內的反物質和人身上的正物質接觸,就會引發虛爆
 在第一次虛爆之後,人類才發現開若爾這種無處不在的物質,
 開始利用開若爾物質。
 聽起來很複雜,對不對?
 我們換個容易理解的說法:
 位在生死界域之間的冥灘,就是人死後前往陰間必須經過的忘川
 如果照日式的說法就是三途川,但概念一樣。
 這裡就是生與死的邊界,過了忘川就回不了頭了。
 在忘川和陽間之間的交界,就是黃泉路
 也就是人在往生以後,一直到喝孟婆湯之前走的那段路。
 那 BT 是什麼呢?
 BT是人死了以後變的,在你身邊可是你看不到它,
 只有少數天賦異稟的人才能感覺的到它們的存在。
 那是什麼?當然 BT 就是阿飄了。
 死亡擱淺就是阿飄們無法投胎轉世,
 被困在陽間,不斷找人抓交替的故事。
 那最後一個,開若爾物質又是什麼呢?
 就科幻的設置來說,開若爾這種無形無質卻又無處不在的概念,可以理解成乙太
 但我們剛剛已經講了這麼多忘川、黃泉路、阿飄的概念了,
 所以我更傾向把開若爾物質理解成靈氣
 靈氣太重的地方,就容易有一些超自然現象。
 就不適合我們這種凡夫俗子居住了。
 這個設置的強迫症的點在於,
 無論是從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甚至神秘學的角度看事情,它都想解釋一遍。
 好像死亡擱淺想要提出一套理論
 解釋世界上所有我們還不能解釋的現象
 把這些現象全部用這單獨一套理論包含蓋括進去。
 真的是強迫症的典範(拇指)
3. 劇情結構的強迫症:完美符合好萊塢高概念電影的劇情框架
 用 Blake Snyder 的 Save The Cat!《救貓咪》理論反向分析,
 會發現死亡擱淺的劇情架構完美符合好萊塢「優秀劇本」的節奏。
 但是這部分的細節太細了,
 有興趣的版友還是請移駕 YT 看影片說明吧:
 1. 角色設置和世界觀設置的強迫症
 
 2. 劇情結構的強迫症
 
其實我就是買不到 PS5 玩不到導演版
發發心得過個乾癮啦 QQ!
本文來自網路,不代表3樓貓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3loumao.org/16870.html?variant=zh-tw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