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進擊的巨人

【心得】結局心得感想(偏爛尾派)

  前陣子看完了《進擊的巨人》結局,原本覺得是普上,但沉澱了一個月之後,總覺得有些地方越想越不對勁,終於在剛好看了《命運石之門0》後,我釐清了這股不對勁的感覺究竟是什麼,發覺某些命運石劇情上處理得最好的地方,恰巧就是巨人缺陷所在,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做個討論。
 
  
  下文中為作舉例解釋某些概念時會提及《命運石之門》、《槍彈辯駁》、《最後生還者》等動畫或遊戲系列作的劇情,如果怕被雷還請迴避
 
  
  首先,我認為《巨人》結局最大的問題,在於某些設置過於方便、粗暴以至於顯得有些廉價,這體現在艾倫的人設崩壞和始祖尤彌爾對弗利茲王的感情描寫缺乏足夠的鋪墊上。
 

一、關於艾倫
  
  等等!我知道一提起艾倫人設崩壞,就會有一部分人暴怒,不過先別急,聽我解釋一下,我認同創哥說139話的艾倫終於變回了真正的他,這個幼稚、不成熟又腦沖的艾倫,也的確是我認識的艾倫,關於版上有爭議的艾倫說「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想踏平這個世界」,我自己的理解是這樣的。
 
  
  人類在幼童階段,所認識的世界往往非黑即白,一個人不是好就是壞,但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逐漸發現世界實際上是灰色的,善惡交錯複雜,道德上的兩難,使我們無法輕易、單純的去完成一件心目中的「好事」,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圓融的處理這種矛盾,甚至如果我們在這種困局中掙扎太久,還會因為過度煩躁而產生拋諸對錯之外,僅僅聽憑內心行事的衝動與渴望。
 
  
  就好比艾倫對中東小孩說過:「對不起,自從知道牆外有人類,我很失望。」我把這句話理解為,艾倫對於「世界再也不單純」感到無比失落,守護同伴的善,再也無法和屠戮代表著惡的巨人畫上等號,因為牆外有著的不只是巨人,還有人類。
  
  而這種失落、這種煩躁,最後讓艾倫在心情上(就算只是一時之間)去想到說「煩死了,我不想管了,我要甩脫所有煩惱,地鳴就是不行嗎?明明只是想保護夥伴,為什麼我不能自由的去做我想做的事?」
 
  
  《失控的同理心》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人往往依偏好選擇同理對象,用暴力發泄同理情緒。」而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也有一句:「一切都是想像力的問題,我們的責任從想像力中開始。」把這兩句話結合在一起來看艾倫,那艾倫就是處在一個只在乎帕島,他選擇同理帕島,而不願去管除此之外的所有地方,癱瘓了自己的想像力,甚至動用扭曲的想像力,把地面80%的人類被屠戮殆盡的畫面,轉化成「創造新的大地」這樣的描述。
  
  從這個角度切入,艾倫是幼稚的,殘忍我不知道,但麻木是一定有,不過這種麻木不會持續到永遠,至少中東小孩被踩扁的時候,艾倫還知道哭,那個時候他的想像力就復原了,什麼創造新大地之類的屁話,也隨著一個無辜幼童被踩扁而徹底粉碎。
 
  
  我覺得創哥憑藉一句「我不知道」實在是把這種掙扎而又迷茫的心情刻畫得很好(雖然對一些人來說留白可能留得太大),也把一個才19歲又不諳政治的青年,突然間面對巨大困局的痛苦表現淋漓盡致。
 
  
  至於艾倫為什麼不把我上面打的那串好好講出來解釋清楚,大概是因為這種心情不好整理吧,這讓我想起自己還在讀幼稚園的時候,有時會因為亂開水龍頭玩水而被老師責罵。
  
  當她質問我:「你為什麼要浪費水?」我什麼話都講不出來,被恐懼感、罪惡感給攫住了,為什麼明知是浪費水還要去做?我也不知道,想不到什麼好理由──直到某天我長大了,我才發覺,的確不存在什麼好理由,當時的我擁有的就只是一個,純粹而又難以說出口的壞理由而已。
 
  
  「為什麼要浪費水?因為好玩啊,因為我就是想這麼做啊。」
 
  
  從講不出任何理由,到發現我就只是覺得「因為我想要」,花費了我從幼稚園到小學數年的時間,而艾倫要思考的,可不僅是浪費水好不好玩這種程度的問題,而是「我為什麼想發動地鳴」,在他的自省之心通透到能夠面對自己到底在幹些什麼之前,說出「我不知道(我不太懂)我為什麼會想地鳴」不是很自然的嗎?

 
二、關於人設崩壞

 
  但即使我接受艾倫可以幼稚、不成熟甚至殘忍麻木,我還是會說艾倫的人設有地方崩掉了。
 
  
  首先澄清一個概念,並不是說所有人物形象的轉變,只要作者有給出合於「事理」的理由,它就一定不算崩壞,打個比方,假如說今天創哥突然寫了一段劇情說艾爾文團長得了老年痴呆,所以他從一個聰明人直接變白痴,請問這樣算不算人設崩壞?咦確實只要是個人就有機會得老人痴呆,而且年輕人得痴呆症的機率也不為零,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艾爾文變白痴並沒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從文本敘事上來看你就是會覺得這不知道在寫三小,人設整個崩了。
 
  
  《最後生還者2》就是犯了一樣的錯誤,他讓一代主角喬爾這個在末世里生存了二十多年的老狐狸,僅僅只過了五年和平日子,警戒心和智商就急遽下降,最後慘死在意義不明的高爾夫球杆底下,即使作者有給出(不見得不成立的)理由,這對我而言仍是一種人設崩。
 
  
  那《巨人》主角艾倫到底是哪邊讓我覺得崩,請見下圖。
  對就是這個,這什麼腦子被一堆信息塞爆所以一團亂的設置,讓我覺得很瞎,首先作者補上這個設置,我認為是要解釋艾倫明明預知了殘酷的未來,為何卻沒有試著去多做抵抗。
  
  我們知道艾倫一向最重視夥伴,犧牲一個希斯特莉亞,他不願意,他寧願發動地鳴大腳ㄚㄚ開踩,而另一方面,讓任何一個夥伴繼承進巨,壽命被縮限到只剩13年,艾倫還是不願意,結果今天他透過進巨的力量看到帕島會發生大戰,夥伴們會被捲入戰爭,有幾個能活下來都不確定, 啊犧牲一個夥伴都不願意,這種會犧牲幾個都不知道的未來,艾倫難道會接受嗎?
  
  當然不會啊!那為什麼艾倫不試著反抗?不試著改變未來?能給出的解釋有兩種,兩種在敘事上都會引發問題,第一種解釋是把世界觀定義為命定論,艾倫確信他看到的註定發生,沒得改就是沒得改,然而作者沒確定這樣寫,主角沒確定這樣說,讀者也因此沒得質疑或論證,這種寫法爛在那裡後述,我們先來提第二種解釋。
 
  也就是──艾倫因為腦袋一團混亂,他的大腦已經變一坨糨糊了,所以無法去思考殘酷的未來有沒有機會被改變……這樣子的……解釋。
  
  呃,老實說我甚至覺得我不用多作說明,應該有一部份人已經感受到這樣的設置略有些太瞎了,也就是我一開始所說的,設置太過方便、粗暴以至於顯得廉價
  
  打個比方,《槍彈辯駁3絕望篇》為什麼評價下跌?同樣是因為它有個方便而廉價的設置,在故事中有位號稱「超高校級的絕望」BOSS氣場極盛的大反派,她將其他超高校級、天賦異稟的學生通通逼瘋,使每個人的心都深陷絕望,從而變成癲狂的殺戮機器。
 
  
  觀眾們此時都在好奇,萬分期待謎底的揭曉,也就是──反派BOSS到底是如何辦到的?她如何掌握每個人的情報,洞穿人性的弱點,精心設計以勾出他們心中的黑暗面,將每個人活活逼瘋呢?
 
  
  結果最後答案揭曉,就……嗯,有個影片,啊這影片──很特殊喲,你看了你大腦會被刺激,然後就會瘋喲。
  
  笑死,這什麼東東,雖說這是作品給的設置,能夠邏輯自洽我也不能說它不合理,但就是很廉價,爛不爛見人見智,但肯定說不上好的那種感覺你知道嗎?
 
  
  而對我來說,艾倫腦袋變一坨糨糊同樣令人難以接受,但凡你有一個角色,他或許腦沖、不成熟,但他有著明確的目標、自主的意志,他──積極與環境交互,他所經歷的事件塑造了他,而他本身也不斷推動著世界產生變化。
 
  
  於是在某一天,他本應面對一個重大的抉擇──預見的未來太過殘酷,重視的夥伴們都將被捲入大戰之中,死傷無從估計,而自己也肯定會死,無法與米卡莎長相廝守,那是否要嘗試去改變這種未來呢?
 
  
  我作為一個讀者,想看到的是艾倫做出決定,就如他過往每一次展現給我看的那樣,他的決定可以很蠢、很幼稚,他可以犯錯,視情況見到他被人譴責我也接受,但不管怎樣,我就是想看到他帶著原本的那顆腦袋做決定啊!
 
  
  地球上有N本寫作指導書,每本都在告訴你,沒有特殊目的的話,一般而言主角必須主動,不能什麼決定都不做,整天躺著被動等待事件卷上來,否則故事不會受到歡迎。
 
  
  但創哥用他的劇情告訴你:「艾倫沒得選啦,因為他不是艾倫,他是腦袋變一坨糨糊,無法好好思考的那種艾倫。」
 
 
呃,人設崩壞四個字送你。
  
啊不是啊!你為什麼要這樣搞艾倫啊?

  
  當然,創哥作為一個優秀的創作者,應該也不至於沒有任何特殊目的就這樣亂搞,比方說我看到版上有人分析,創哥這樣寫是為了什麼互動式大型社會實驗,把瑪萊篇的艾倫描寫得神神秘秘、高冷陰沉、運籌帷幄,艾主席什麼的,最後在突然揭曉其實艾倫就只是單純腦沖而已,藉此諷刺或點醒人們不要盲目崇拜先知
 
  
  首先,要談別盲目崇拜先知或偶像的話,我覺得我可以去看討論納粹如何形成的電影《惡魔教室》,或者伊坂幸太郎的小說《魔王》啊,這些文本都很不錯,而且不會有某個人腦袋突然變糨糊的廉價情節出現。
 
  
  也就是說,作者有他想要表達的東西是可以的,但這不能拿來合理化敘事出問題吧,因為很明顯有些作品即使在探討相同的問題,但它就是沒出現和《進擊的巨人》一樣的缺點。
 
  
  再者,我突然覺得這論調聽著耳熟,不要盲目崇拜艾倫,艾倫是壞人、他會犯錯,無法接受結局代表你可能是個艾倫粉、艾倫廚之類的……
  
  啊!原來是《最後生還者2》呀!我還以為是《進擊的巨人》呢,我記得最2生還者遊戲的編劇也警告過玩家千萬不要太認同一代主角喬爾,因為喬爾是個壞蛋,為此編劇還寫了段報應不爽的高爾夫球杆如何降臨,讓壞蛋喬爾不得好死的劇情,誠然,乃是非常之有深度,討厭這段的一定都是不懂作品內涵的喬爾廚……

  沒啦,開開玩笑,等等又被人誤解說我覺得巨人跟最後生還者2一樣爛就不好了,澄清一下劇情滿分是100的話,巨人的結局我可以給62,最後生還者2則只有4分。
  
  在這裡我小結一下,我認為一個作品的深度,在於它的內涵如何被呈現,而不是說作者有想表達的東西,他有他的目的,我就一定要認為故事好棒,本來一旦作品敘事出了問題,那它就是會支撐不了作者想表達的意涵,因而無法說服部份的讀者。
  
  要不然,以創哥在受訪時說過的「受害者換個角度也可以是加害者」為例,好巧不巧《最後生還者2》也有在表達這種觀點,難道會有人覺得《生還者2》跟《巨人》瑪萊篇故事一樣好一樣有深度嗎?不至於吧。

  另外,關於艾倫腦袋變糨糊一事,有些人則認為作者借著這段劇情,表達出「一個最渴望自由的人,最後卻為命運所束縛」的概念,誠然,乃是非常之諷刺而又辛酸。
  
  但我想說,要看命定論故事的話,我為什麼不看古希臘悲劇就好,什麼預言避無可避,伊底帕斯王弒父娶母、不祥之金蘋果之爭註定特洛伊的滅亡,都很棒很有劇情張力啊,《進擊的巨人》就算作為命定論的故事,那設置上的廉價也會導致它的張力缺了一端
  
  什麼叫缺端,我們先來看一下,一個極度簡化的命定論故事架構,類似三幕劇那樣,通常會如下述。

人類反抗命運─>反抗失敗、慘案發生─>人類表現出他的受創,人類想要寫個慘字
  
  這三段情節都有存在的必要,如果缺少其中一部分,故事的張力表現就會受到影響,舉個例子,一個人考試爆掉,嚎啕大哭算不算悲劇?不見得是,因為如果這個人從沒認真念過書,那他考試爆掉也只是剛好而已,無法讓我覺得悲傷,反之他唯有努力念過書,卻還是因為某些緣由考場失意,才有機會讓我感到糾結。
 
  
  從這個角度去切入巨人的劇情,你會發現艾倫根本沒有試著反抗過他所預見的殘酷未來,反而還一個勁的推動,啊為什麼?因為他沒機會啊,他吻了一下希斯特莉亞的手腦袋就炸了,那還反抗個P,但就是這樣張力的拉扯缺了一端的情況,使我無法感受到什麼「命定論的殘酷」,我就只是覺得角色被這樣搞,劇情很廉價我無法喜歡而已。

 
  舉個正面的例子,我為什麼會說《命運石之門0》的劇情在這部分的處理非常好,因為它的主角岡部倫太郎,在故事初期和《巨人》里的艾倫其實有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藉由某種管道預見了殘酷的未來,而且都選擇順應命運,差別在於岡部倫太郎做出這個擺爛的選擇,哪怕他的愛人牧賴紅莉棲註定會死,而2036年將有57億人死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還是想擺爛,為什麼會這樣,故事完整刻畫了岡部的心路歷程
 
  
  包括他在另一條世界在線,為了反抗世界線收束,經歷了數十次的失敗,一次次見到青梅竹馬慘死在自己眼前,而為了取消過去發送過的D-mail,跳到另一條世界在線,他又陸續犧牲了跟鈴羽的回憶、菲莉絲復活的爸爸、琉華的思念,以及──愛人紅莉棲的生命,等到他回到青梅竹馬不會死的世界線,卻又被告知這裡會發生三戰,必須拯救紅莉棲才有機會化解危機,岡部試了一次,後果呢?他意外的親手刺死了自己的愛人,這創傷大到他需要去心理咨商。

 
  也就是因為這一連串的過程,我們都看到岡部是多麼努力在反抗命運,也知道他承受了多大的痛苦,所以對於他放棄去改變過去和未來,觀眾是可以同理的,也能感受到劇情的壓抑與沉重,而這一切的一切《巨人》都沒表現出來。
 
  
  用《巨人》結局的寫法來代換《命運石》的話,就會變成我剛剛上面打的那一串,岡部全都沒經歷過,某天岡部直接透過神秘的命運石之力,一堆信息%%%灌進他的腦海中,於是他的腦袋就一團混亂,突然間認定「反正我的愛人紅莉棲死定了,掰,第三次世界大戰註定開打,GG。」
 
  
  兩相比較,這就是我為什麼會說命運石劇情上處理得最好的地方,恰巧就是巨人的缺陷所在,巨人作為一部神作,結局卻只有差不多一半的人喜歡,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關於始祖尤米爾
 
  
  版上的討論我覺得夠充分了,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本文來自網路,不代表3樓貓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3loumao.org/13997.html?variant=zh-tw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