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淺談聖虔、聖行對吟


佛劍與問菩提合照鎮樓。
說小弟對佛劍新偶諸多意見,但基於至尊寶執筆的份上,還是強忍這份不適看了下去。亦云也確實沒有讓我失望,無論是簡單俐落的回應,或是如「斬未盡之惡,救有幸之生」這樣有深度的對白,都明顯感覺到回神,至少比「無間之中,罪業自有轉化」或者歡喜佛喬裝的哈劍分說來得正常多了。
其中,特別引起我興趣的是問菩提、佛劍的對吟詩句,其中致敬大雪原雙佛對談的意味明顯,讓我忍不住想鑽牛角尖一番:
問菩提:不計披霜路幾程,惟望山前有雲開;歷歷途伴有更變,卻問行者歇幾時。
佛劍:芒鞋輒破未聞鍾,寺隔層巒尚幾重;吾入匡廬三易徑,尋山訪水不朝宗。
我在談格式跟絕句、律詩相仿的詩創作時,習慣看一下格式是否合律,因此以下也簡單校正,再提我自己的一點心得。先說第一首:
如圖,如果以近體詩的標準來看,這首單在格律就不及格。不過若視作偈語、古詩,那就可以再對內容有討論空間。
「不計披霜路幾程」對應佛劍退隱大雪原所吟「莫計盤桓路幾程」,又佛劍稱號「聖行者」,這句也有「行」的動態感。
「惟望山前有雲開」,這裡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前面說「行」,行於山路,自是步履薄冰,象徵佛劍的救世之路,雲在詩傳統中可以拿來指涉「小人」,如李白.登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小人再延伸便是邪佞之徒,撥雲見日,有其撥亂反正的意義在。故此句乃是指涉佛劍行於救世之路,義無反顧的行為。
「歷歷途伴有更變,卻問行者歇幾時。」「行者」,佛劍號稱「聖行者」,指涉之意明顯。這條救世之路雖然有人同道,但旅伴一直更換,可能是退隱不問世事,可能是死亡,但佛劍卻仍未止歇。因此問佛劍為何不停。而這樣的詢問,可以是悲憫佛者苦行,也可以是出世者對入世者的詰問。
這首就好很多,尚、幾做仄聲解,重可為平聲,徑亦可做仄聲解,故全詩基本沒有明顯犯律。
「芒鞋輒破未聞鍾」,前半句典出禪詩「芒鞋踏遍隴頭雲」,後半句與「天際處處有鐘聲」呼應,但意義變了,天際處處有鐘聲,是佛者隨處可安歇,可是「芒鞋輒破未聞鍾」卻是回到「終日尋春不見春」的情況,這也象徵佛者眼見眾生苦難,因此縱可安歇而不停。
「寺隔層巒尚幾重」,「寺」承襲前句「鐘聲」,也象徵佛道,不能安歇是因層巒阻隔,這所謂層巒也就是芸芸眾生所在。
「吾入匡廬三易徑,尋山訪水不朝宗。」,匡廬為廬山別名,與尋仙問道有其密不可分的文化,佛劍身入此山,雖屢屢易徑更道,但四處尋山訪水,卻不是要朝宗面寺,那麼自然就是為了層巒中的眾生了,故我認為此詩主要凸顯佛劍渡人人渡的大乘精神。

整體而言,兩詩反映出問菩提,佛劍分說在出世、入世之間反映兩種迥異的思維,雖不及大雪原字字珠璣,不過我認為也不失佳作。而劇情上,也正逐漸揭露佛劍與問菩提過往的前塵因果,就目前來看是值得期待的。

以上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大家一起愉快的討論吧!

註:使用「搜韻」網站協助格律校正。

本文來自網路,不代表3樓貓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3loumao.org/13797.html?variant=zh-tw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