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进击的巨人

【心得】试由《进巨》优缺,论context之重要

  文长,慎入。
  含本作剧情、包括漫画最终回暴雷,慎入。
  伤神耗脑,慎入。
  涉多部他作内容点评 (包含《尼尔:自动人形》游戏、《Vinland Saga/海盗战记》漫画、《黑暗骑士》电影、《小丑》电影、《鬼灭之刃》系列、《对马战鬼》游戏、《Monster》漫画),存在一定程度暴雷风险,慎入;另,若有兴趣参考本文所枚举他作,观赏前、请先注意相关观赏限制 ─ 例如年龄分级制之类。
—-
一、前言
  在自己接触过《进巨》动画→漫画、搜索过十数家Ytube反应影片(Reaction Video)、又在近期成功推家母入坑后 (目前进度:仅动画,第一季与第二季已完成三回目、第三季刚进入二回目),笔者深感:《进巨》不论从甚么评价角度,都是部很难分门别类、概括论之的复杂/interesting作品;惟其讲求context的程度,远比其它一般知名商业大作、要高深得许多。
  之所以于上段参杂英文,并非单纯笔者刻意炫耀的无聊举动 ─ 因特定语言、必定存在特定盲区;要用中文完整表述该概念,反而可能落得长篇累赘却言不及义,并不如直接拿其他语言来表述、要来得直接且得体。同理,只有特定语言、才能传达的特定语境,其他语言不论如何翻译、都没法简洁扼要地传达该意念,这种完全相反过来的状况,也是不胜枚举。
  《进巨》本身、也处处存在着此一语言隐形障碍 ─ 不管是柯尼在希干希纳夺回战、拿艾连的老家开谐音玩笑,或是贝尔托特在已暴露真实身分后、面对104期同袍温情攻势、看似突如其来地丢出一句『有谁能快点…发现我们 (谁か仆らを 见つけてくれ)』(关于「发现/见つけて」的不同语言表述出入,烦请看倌们自行查找、或参考此篇),这些只能从日文原文、去剖析理解的场景,屡见不鲜;特别是贯穿整部作品,艾连打从开头、就一直挂在口中的『駆逐する』,绝对不是直接拿某中文翻译版本的『彻底杀光』、就能直观解释的。
  (关于类似「见つけて」的翻译问题、在其他作品里的不同语言表现:在《尼尔:自动人形》的游乐场歌剧院篇,二回目、操控9S才能看到的歌姬·波娃背景身世,其结尾、日文版本是『谁か 私を 认ぬ て』;中文是『谁来 认同 我』;英文是『someone please look my way』。虽说日文原版与中文翻译、意义与语境较为雷同,但英文即便成功呈现类似氛围,其表达方式、却是互异其趣;由此可见翻译「信、达、雅」之纠结。)
  回归主题:
  笔者之所以执着/沉迷使用context一词,实因中文并无类似概括相同广泛范围、却又不失精确之用词。
  根据剑桥在线词典对context的定义:(原内容请参此;下段中文,为笔者不负责翻译)
1. (cause of event) the situation within which something exists or happens, and that can help explain it
(用于事件的起因) 某事物存在/发生的情况,可据此解释该事物为何存在/发生
2. (language) the text or speech that comes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a particular phrase or piece of text and helps to explain its meaning
  (用于语言) 立即接续特定词组或文本的前后语句,可帮助解释该特定词组或文本的意义
  虽说中文可以用“背景”、“情境”、“上下文”、“语境”等语词代替context,但要概括所有表述、只有英文的context能作得到;此源自于text本字、与前缀con-的结合,为欧美语系的特殊用法。毕竟非语文本科系出身,为免班门弄斧+离题过远,恕笔者不详述。
  而利用context一词的概念、所能由此解析《进巨》之优缺,笔者自感、实恰当不过;不论是解释各种剧情前因后果、角色心境,或是揣摩对白含意、CP感受,在《进巨》里、对context的要求处处可见。甚至连近期引起广泛争议的漫画结局,其问题缺陷、亦可用context的概念去查看。
—-
二、本文编撰基准暨赏文提醒
  在评析漫画结局、与其相关的可能问题之前,笔者想先确立批判的依据与标准;毕竟没有标竿根据的批评,在外人看来、很容易被视作纯属情绪发泄的相向恶言 (或其实确实是纯属情绪发泄无误)
  以笔者自身经验而言,过往创建这类评判标准,往往需要多部作品的交叉比对;毕竟一部作品有其上下限区间、与其专精擅长之处,拿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片段去做比对,往往只会陷进性质类同、表现近似、无法精确分辨的窘境。而拿不同作品相互比较,又不免落入「本质不同、缺乏比较价值」的陷阱。此为一难。
  但,《进巨》复杂/interesting之处,在笔者试图构思/论辩关于建构context的优缺时,无须借助其他作品,仅由《进巨》自身、便可枚举数例作交叉比对。前文绝非纯夸《进巨》之辞 ─ 一部作品必须存在、上下限皆特别高/低的广大区间,有意者才能单从一部作品里、找到足够的反差进行比较;换言之,即便《进巨》也许曾经写下令人惊疑的高度,但它肯定也犯下足够低级的错误,才会让笔者找出两者之间的段差。
  是故,笔者想先就两段《进巨》内、对context的精彩琢磨,借此创建查看漫画结局、或其相关问题的标竿:一为布劳斯家族支线 ─ 主要专注于莎夏之死、与其相关衍生剧情上 ─ 一为《白夜》里、里维兵长的抉择。
  考虑到如何完整呈现《进巨》的context,不论是第三章的〈莎夏&布劳斯家族〉、或是第四章及第五章的连贯呈现《白夜》,其内容、皆不简短。若仅想略窥笔者对《进巨》context的表述、并不想花太多功夫时间,对于《进巨》的故事细节、也有把握信心,可选择只看本文第三章 (约五千字),跳过四、五两章。若对《白夜》主要参与角色的解析有兴趣,可考虑参考第四章〈三位《白夜》的主角〉,找到看倌有兴趣的角色段落 ─ 艾尔文团长 (九千多字)、阿尔敏 (约四千字)、与里维兵长 (一万两千多字) ─ 再行考虑要不要继续阅读第五章〈《白夜》的抉择〉(一万两千多字)。若只对《白夜》的内容解析有兴趣,可直接进入第五章的第三节、〈里维于《白夜》抉择的言行解析〉(六千多字)。第六章开始,则为笔者依据前述脉络、对《进巨》结尾进行批判的内容。
  在此,小弟先为自身表述功力不够成熟,造成本文篇幅冗长一事,向各位看倌致上诚挚歉意。
  <(_ _)>
  本文的最终立意,是想借由辨析《进巨》内容、对组织呈现context的优劣,去探讨/展示context的重要性。文中对于特定剧情线/角色的看法,虽会力求根据原内容信息、进行有限程度的延伸铺叙,但难免会有笔者个人主观意识参入。特此声明:本文对特定剧情线/角色的任何主张,只是笔者个人根据自己所搜集的数据、所拼凑出来的其中一种参考观点;小弟并无强制他人接受、此文为唯一权威论点之意。惟,若不认同小弟此文所述,烦请搜齐相关证明自身看法的数据、创建组织属于自己的context,再行析辩讨论。
  因笔者个人观赏《进巨》的体验,是以动画为主、漫画为辅,两者约莫七三开比例;以下论述,是以此基础立言,且会以动画所呈现内容、为主要申论根据。若存在因动漫画之间的差异,造成笔者理论推演失据,请版友们不吝提出指正。
—-
三、莎夏&布劳斯家族
(一) 前中期的莎夏
  莎夏在《进巨》故事的初期,其角色在剧情上的作用,说实在、十分单薄 ─ 基本上,就是负责缓和肃杀气氛的滑稽角。如知名网络动漫评论、Gigguk所讽刺 (详见此;可开中文本幕):前期/第一季的《进巨》配角群,基本上没有太多出彩之处;莎夏之所以广为人知,还得借助迷因炒作。即便如此,「莎夏=贪吃」的洋芋女形象,仍旧深入人心;在整体氛围主打低迷沮丧的《进巨》里,莎夏也因其呆萌、大受粉丝喜爱。
  莎夏第一次出现更为深入的角色刻画,要等到故事的前中期/第二季;事实上,动画第二季过于专注刻划原·配角群的程度,人气居高不下的里维兵长、竟然没几幕出场画面 (当然,这也跟他为了避免女巨人反手压扁米卡莎、不慎扭伤左脚踝的context有关)。不论是柯尼、克里斯塔/希丝特莉亚、马可 (惨死情境更详尽),或是能变身成巨人的尤弥尔 (104期)、身为罪魁祸首的莱纳与贝尔托特,原先在第一季、诸位仅止于龙套程度的104期前十名,一一迎来了属于自己发挥的支线舞台。
  其中,洋芋女莎夏帅气地回乡营救了一位陌生女孩/卡亚、获得其父之赞赏,实一改先前、只会为食物而疯狂的滑稽呆萌形象。
  要塑造角色深度,除了挖掘原本角色既有属性、进行拓展以外 (莱纳、贝尔托特可粗略归属此类),亦可反向操作、从角色既有属性完全相反的方向着手。考虑到「贪吃」此一特质的单薄性,谏山创老师在构筑莎夏支线时,反向利用「吃」的自私本质 ─ 进食/摄取养分、本就是为了维系个体生存的生物必要行为,无关任何他者或群体利益;此处并非恶意诋毁莎夏 ─ 因莎夏与其父、在回忆里的交互,基本就是小我VS大我的价值优先排序之冲突。为了实现此等反差、又得维持莎夏在先前所创建的呆萌形象,小我/自私既属莎夏「贪吃」既存特质,负责担当大我/无私反差者、只能由莎夏之父着手。故布劳斯先生那一段「独居VS群聚」论辩,是根据这一前提所催生;而初登场的对白、就具备此等大局观的莎夏之父,也就顺理成章地、构筑出其智能长者的形象 (此段叙述、并非单纯笔者私心脑补偏爱;详情容后再叙,或见文后备注)。而莎夏返乡,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营救陌生女孩/卡亚之举,是完全违背自身先前「贪吃」自私特质之举、实际更符合其父所倡导之大我无私概念;莎夏的角色,因此段剧情反转、而开发出了新的深度。而在面对其父的肯定,莎夏所回复的『我回来了/ただいま』,放在亲子世代冲突的特定脉络下、也就愈显其沁人心脾之处。
(二) 终章的莎夏&布劳斯家族
  即便莎夏与其父的交互,在第二季有其精彩;但相较起第二季的主调,莎夏的支线小故事,乍看之下、与其他在第二季大放异彩的同期们,在当时、仍然缺乏一定程度影响整体剧情脉络的份量 ─ 就连柯尼故乡的惨剧,就主剧情而论、都比莎夏支线给力。一直要等到《进巨》终章、第四季/最终季,莎夏与其父的支线,才真正发挥其酝酿的潜能。
  当叙事的主轴,在《进巨》终章、第四季/最终季的起始大幅移转,从原先帕岛的主角群、切换至玛雷的「敌人」身上,与主角艾连共享类似个性特质的贾碧 ─ 固执己见、急躁冲动、不顾自身安危倾向 ─ 她的角色刻画,若要尝试导向模拟VS终于看到海的艾连、所展露的那份失望,就必然需要让她眼见/体会与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完全相反的「现实」。无巧不巧,谏山创老师在构筑此段反转时,毅然决然选择了布劳斯一家、去与贾碧作连动交错。
  平心而论:从「吃」出发的莎夏,某种程度、囿于必须持续维持其贪吃形象之憾,即便在第二季曾经试图拓展其角色的深度,但终究还是维持在呆萌滑稽的定位上;若让她承担起唤醒贾碧价值错乱的警钟之责,以她与柯尼不相上下的拙笨程度,不管作者再怎么高超、想必也是难以描绘。相反,一出场便展露综观大局洞悉力的布劳斯先生,却相当适合担任对贾碧理性开导的角色。
  若要将布劳斯先生跟贾碧、在剧情上凑到一块,双方又必须产生足够强度的冲突碰撞、才足以让贾碧反思自己的执着之处,喜爱反卡塔西斯/anti-catharsis手法的谏山创老师 (?;相关辩述,请参考小弟文章),利用《进巨》最后一丝笑料担当的逝去,将贾碧硬生生地、按上布劳斯先生弑亲血仇的定位上;如此,布劳斯先生的理性睿智,才能以最具反差/讽刺的方式、展现在贾碧/受众面前。
  这份安排,是飞船104期三人组里,莎夏相较于约翰与柯尼两人,在剧情结构上,得益于第二季的支线小剧场、所衍生的独有优势;乃一连串,从莎夏的返乡支线、一路埋到她中弹身亡的连贯context。何况,布劳斯先生于此前所展露的视点高度,即便在人才济济的《进巨》里,也是鲜少有人能与之匹配 (依笔者个人陋见:大概只有阿尔敏、艾尔文团长与其父、皮克希斯司令和马迦特队长五人而已吧?);让相较起其他角色而言、涉入《进巨》内情较浅的莎夏之父,专注在应对「弑亲之仇何解?」的单一主题上,也更能凸显其睿智理性的纯粹形象。
  补充上段、夸赞莎夏父亲有智者风范的前文:就笔者所知,不只一位YT的热门反应影片制作者,在看到布劳斯先生、从尼柯洛手中接下厨刀之际,脱口而出「他不可能下手(报仇)」的感叹 (参见文后备注);在以纯动画党的条件下,唯一让这些反应影片制作者们、做出此等一致反应的根据,除了稍早在布劳斯农场的一些铺垫以外、只有布劳斯先生在第二季短短几分钟的露面镜头而已!仅凭只字词组和有限演出、就能型塑角色的立体形象,此亦为创作者构筑context的能力展现。
  而,安排莎夏死于贾碧枪下,在后续剧情上能够开拓的衍生优势、并不仅止于布劳斯先生单线而已。
(三) 卡亚的角色作用
  不论是甚么时代、甚么样的社会,即便理性者往往肩负社会维系的关键抑制角,但感性的宣泄,仍旧是维持个体情绪/整体社会安稳、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动画疯弹幕的既存事实即可证明:不管再怎么经过细心雕琢的「圣人」理性劝导,手刃弑亲血仇的感性宣泄需求、仍旧存在。若单纯让布劳斯先生饶过贾碧一命,不免会让部分受众、产生自己「被迫宣教」之错觉;但若让布劳斯先生顺利报仇、杀死贾碧,那《进巨》所探讨的历史重复循环主题、就会白白沦为空转而无意义。
  那么,原先那位在第二季、被莎夏救下的陌生女孩/卡亚,就顺利填补上整段贾碧VS布劳斯家族剧情线,单靠布劳斯先生一人、所无法满足的负面情绪宣泄缺口。
  根据布劳斯先生在第二季、莎夏的回忆中,所展露的大局观与大我/无私思维,在放弃既有猎人的生活型态之后、选择转型经营收养孤儿的农场,此举、并不违背布劳斯先生的处世态度;而经历悲剧的卡亚,身为孤儿,被布劳斯农场给收容、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若真要挑毛病,顶多只有用《柯南》逻辑去质疑:为啥刚好这些人都凑在一块?XD)。身为被莎夏救下的年幼孩子,卡亚不具备布劳斯先生那般程度的智能/理性,基本是意料中事;更毋论卡亚还存在,在此前不知情的状况下,基于自己被陌生人/莎夏所救的亲身经验、向贾碧&法尔可施出援手的纠葛。即便与布劳斯一家朝夕相处,理性与冷静等修养、要在卡亚内心生根发芽,想必也并不容易;而救命恩人之仇、恩将仇报之叛,层层垒叠的负面情绪、在布劳斯女士搁下厨刀之际爆发,卡亚正代表着、对残酷世界之恩恩怨怨、天真无知的吾等,非贾碧除之而不快的复仇冲动。
(四) 大哉问:复仇
  面对复仇此一课题,卡亚的补刀、与布劳斯先生的放下,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脉络。
  若从维系一个已经基本安稳的社会、此一大前提去申论:杀人凶手若是不接受制裁,那么杀人此一行为、将不具备任何社会制约条件。套用《Vinland Saga (海盗战记)》主角托尔芬之语 (可参见其漫画第112回):『…(复仇)不只是事关当事人面子的问题;是为了和平、才互相残杀的。犯下杀人罪的人,要是不用接受任何惩罚,那,这个世界、会变成甚么样?』『杀人者,必会被复仇;要是能严守这条法则的话,那么、杀人就会停止。关键是,不允许有例外发生。』『复仇的义务,是为了守住人们之间的和平、才有的;越是残酷的下场,就越能成为警示。』即便《Vinland Saga》的主调,并不完全赞同,将此等具一定程度危险的脆弱平衡、视作终极的「和平」型态 ─ 纯因没人能保证,复仇者所持心态、与最初犯下杀人罪行的始作俑者,在「恶」的本质上、究竟存在多少差异?但不可否认,此种消极/以暴制暴之应对,在太平盛世、有其体制效率上的存在意义。
  但,面对《进巨》所揭橥的两千年历史课题,复仇锁链所席卷的范畴,若用特定观点切入、早已不符上段「基本安稳社会」的前题假设。当双方都不愿放弃复仇的执念、又陷入无法正视生命价值可贵之疯狂,若再加上过度追求「残酷惩罚、以示警惕」的递增效力,那么生命逝去的规模,只会愈加膨胀、不见其尽头。粗俗点讲 ─ 当人都被杀光的时候,还复个屁仇?当社会都不复存在,复仇还有啥维系社会安稳的效用可言?帕岛外的艾族种裔方针、或艾连所发动的地鸣,都只是一瞥此等无垠上限、一心追求彰显复仇效力的思维恶果。要对此等已经失控的循环、踩下可能的刹车,依谏山创老师在《进巨》所隐约揭橥的意念、和笔者陋闻所及,唯有自己先放下执念、这条吃力不讨好的「蠢」路可走。作者藉布劳斯先生之口、缓缓道出的森林隐喻,并不只是为了让莎夏父亲身处道德高位的陈腔滥调 ─ 作为受害者生父,自己先要吞下多少委屈不舍、才能冷静组织出这么一套警世箴言?而先前贾碧眼见尼柯洛对法尔可的威胁,毫无思索地出口『别输给混蛋恶魔!』、所隐约透露贾碧的迷途程度之深,对接下来布劳斯先生终于、下定决心接掌冲突现场,又扮演多少分量?这套context脉络、与其幕后所必须背负之悲哀沉痛,绝不是用上段、卡亚那套「杀人偿命」的,甚至是把自己给暴露在、可能堕落到与杀人凶手同等水平之风险的直观思维,能够轻易去理解体会的。
  话虽及此,究竟哪种处理方式更恰当?作者在此支在线,看似、也并没有确切给出一套万物皆适用的标准;仅就布劳斯家族VS贾碧的特定context,交代了该事件的始末。漫画最终回,也没有刻意去提高/美化布劳斯先生「正论」的意图:掌控帕岛主要舆论声量的叶卡/激进派、依旧脑热,而抱持「以德报怨」原则的布劳斯一家、连同曾经为敌的尼柯洛,只有冷眼旁观帕岛局势、并无展露介入此一疯狂的任何打算。
  当然,布劳斯先生选择的处理方式、与其综观大局的视点高度,两者存在不可切割的关系。拿着这么高的视角,去处理国仇、也许适当;但拿来处理家恨?难免有持牛刀杀鸡之嫌。这也是为何在此场景,除了安排布劳斯先生的冷静理性方,还要同时呈现卡亚&尼柯洛、其感性报仇方的用意所在。即便布劳斯先生在理论上「占上风」,这不代表 (任何人) 想要替莎夏报仇的情绪、能得到适当的抒发。布劳斯老夫妇两人、是怎么处理他们的丧女之痛,吾等无从知晓 (就算有画出来,也不好说吾辈第三者、就真的能够心领神会);即便理性理论是「正确」的,也不代表在场所有参与者、都会因此「心服口服」。卡亚被米卡莎拦下的那一补刀,就代表着这种冲动情绪的抒发;而米卡莎之所以在该场景、被安排负责挡下卡亚脑热之举,除了米卡莎本人身手矫健的理由之外,若要接叙「艾连VS贾碧」的后续比较、贾碧就不能死在这个现场。
(五) 小结
  简言之,为了让贾碧在后续的剧情、产生更强烈的「对照组」效果 ─ 不纯然只有与艾连的个人对照;还包含 艾连VS莱纳 与 贾碧VS卡亚 的组合对照 ─ 以及为了让「复仇」此一主题、呈现更完整的全貌,原先可能只是单纯为了加深角色复杂度、无意间拥有了一位意外睿智的父亲之好吃鬼莎夏,便「理所当然」地做了一回贾碧枪下鬼;而被莎夏意外救下的卡亚、与冷静理性的布劳斯先生,所一同谱出的「复仇」多样貌,除了在接受道德宣讲之余、提供了观众读者宣泄情绪的可能依凭管道,也间接呈现无缘于类似遭遇的吾等 (笔者祈冀:希望大家一辈子都不会碰上…)、去审慎思考「复仇」意义的舞台媒介。
  以上,为笔者眼里,在不额外指称特定情境范围条件下,欲评析莎夏之死、所起码应当涵盖的context脉络 (其实,还应当包含尼柯洛VS贾碧的论辩;但因主题放在布劳斯一家,非贾碧身上,故笔者并未纳入讨论范围)。对,很长很累很麻烦,笔者对此、了然于心 (干,文章俺写的,你们抱怨啥?XD);但《进巨》在context的用心上,就真的曾经做到这个高度;不去一一梳理其脉络,某种程度上、跟糟蹋食物没啥两样。
  若不把第二季、莎夏与其父在回忆里的交互给纳入考量,布劳斯先生后来在餐厅里的森林隐喻、就会显得假道而不切实际;若不加上米亚心感遭受背叛、愤然刺向恩人仇敌之举,莎夏于返乡时一反常态、在巨人威胁下救出陌生人的可贵,也无法得到彰显。首尾呼应、相得益彰,是莎夏角色弧、与其衍生支线剧情,在整串《进巨》故事里的出色发挥;要做到这种程度,对context细节的掌握,创作者不可不精算规划。此为谏山创老师,就context的境界上、曾经在《进巨》里创下的上限高度之一。
  而莎夏线、终究只是配角支线;真正把讲究context铺陈的绝伦、发挥到极致者,并不是莎夏之死。而是里维兵长在希干希纳区的屋顶上、那终极的抉择一幕。
  (文本过多、系统重载,后文内容、请接续后继楼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3楼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loumao.org/1288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