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看到第八話,也就是相當於第三卷後半的內容,夏日祭的部分,是開心的,是喜悅的,想說沙優終於可以開心一回,在她不長卻充滿惡意的人生,可以甜蜜幸福一回,是抱持著開心的心情去面對。
但隨著第五卷的試閱內容出來,以及不斷分享心得的過程,對於第八集最後,吉田與沙優,兩人那刻骨銘心的問話,理解越發深刻。
吉田拒絕沙優的那一刻,沙優是哭腔的,是強顏歡笑的,其實在我個人看來,前面吉田說沙優不見的瞬間,他很著急,看到沙優瞬間的心安,以及他脫口而出的「妳真的要回去嗎」,與吉田無法想像沙優不在,其實就已經無意中透露出吉田的心聲,排除掉其他的因素,排除掉理性上應該怎麼做,其實這些都已經代表吉田對沙優的感情了,那是不能沒有妳的愛。
沙優對於吉田亦然,而且在這一刻,最先暈船的就是沙優,因為她只是一個高中生,還是價值觀不健全的高中生,她不知道這時候如果吉田回答留下來,對她的傷害有多大多深遠,那是包裹著糖衣的毒藥,那跟之前那些充滿惡意的過去與大人,是一樣的,甚至更加可怕,因為讓人不自覺越陷越深,發現時就來不及了。如果兩人在這時候在一起,沙優根本沒有面對過去,她就是維持著幸福的假象,以為時間會前進,實質上只是停滯在那,停滯在逃避過去與放棄面對的自甘墮落,如果吉田這時候答應她,我會恨吉田的。
但就像吉田陷入的狀態,有時候慶幸吉田的個性與神經還好很大條,如果過於細膩,應該很早就開始煩惱,甚至一開始就不會收留沙優,此時吉田陷入了理性感性的衝突,理性上知道這時候不能答應沙優,這不代表吉田不重視沙優,這反而代表他重視她到不行,因為殘存的理智就是在阻止吉田用幸福的愛情糖衣去讓沙優維持逃避狀態,沙優最好的結果只會是後藤的狀態,永遠不敢面對自己的感情,永遠認為自己越愛對方,越是什麼都得不到,越是膽怯害怕而放任自己,那就是一種當初放棄了,卻沒有去面對,所養成的人格特質,如果讓沙優變成如此,吉田就會像吉田自己說的,其實他自己也沒比矢口那些人好多少,只是讓沙優維持逃避而已;感性上,吉田其實已經快忍不住了,他除了沒有對沙優說出「我愛妳」之外,已經幾乎把沙優當成自己重要的另一半,如果這時候說什麼父女情、救命之情等等,只能說這是不是沒真正愛上一個人,把對方視為另一半,失去對方就像無法呼吸一樣,那種精神上的依託,失去了就像把靈魂撕扯一樣,似破損紙張般,再也無法完整,可以說當吉田脫口而出那句「妳真的要回去嗎」,就代表吉田那瞬間的感性已經突破理性的制約,就像前面的「綺麗」一樣。
所以吉田拒絕沙優,真的不是吉田不在乎沙優不喜歡沙優不想與沙優一直生活下去,而是……吉田正因為把沙優當作重要的另一半,所以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不能親手毀了我最愛的人,那種撕心裂肺的錐心,猶如握緊的拳頭,那種無法追回的消逝,猶如放開的拳頭,因為我愛妳,所以我要放妳走。
吉田這麼做,只能證明他的原則:他對每一段情感都是全力以赴,是做到的了!只是後續故事的安排,或許就不那麼遂人心意了。
沙優會以「我不是jk,你也會撿我;你不是鬍渣大叔,我也會……」,就很明白的意思了,我如果對你沒有情意,還會有這個那個的如果嗎?這邊動畫組這的做得好,比小說的這段詮釋的更淋漓盡致,就連bgm都是特別的,我看到你們的燃燒經費了,做得好呀!
只是,寫到這裡,獨存惘然。
現實中就是那麼多無奈,在這一情節,我看到了滿滿的現實與無奈,嘗盡世間惡意的沙優,遇到了終於願意對她伸出援手的人,如果這不算幸福,要讓沙優回歸普通女高中生的人生,才是一種幸福,我選擇不懂!
如果在一開始就已經不正常了,為什麼還要強迫她回歸正常呢,這算不算正常的傲慢,或許社會總是說,我們應該要社會化,然後也徹底社會化了,然後跟我們說,社會化以外的都是不正常的,不可以考慮,也不可以想,這很可笑!因為就連號稱最獨裁最控制思想的極左極右,頂多只能控制人表現在外的思想,卻無法觸及人內心所想,結果現在這樣的社會卻是告訴我們,成年人跟女高中生就是不可以,這就是不對的,所以社會覺得不對,我們就只能認為不對嗎?這果然真的很可笑,而且還是包裹在自由開放的華麗誘人之詞藻下,眾人皆醉我獨醒,你笑我痴狂,我笑你太傻,如果硬要套用一些簡單的話,我想到那句日在校園的梗,「你笑誠哥死得早,誠哥笑你日得少」,當然,我不否認這句話不是什麼正經與有益的話,但其中反應的其一意思很明顯,「你」想的是活著,「誠哥」想的是日著,所以只有「你」的價值觀判斷標準才能對,「誠哥」的價值100%不能對?那這樣應該說是自由呢?還是獨裁呢?見仁見智,因人而異。
話說回來,吉田與沙優一定得在一起,當然是只及於我個人想法,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價值觀不同,不可能一定得出一樣的結論,但他們那明明足夠可以在一起,卻因為其他的事情,不能在一起,除了胃疼,只能心疼!
這不是作者的錯,也不是單一什麼人的錯,而是當人性的多數運轉到一個極致,就會開始排除異己,維持話語權或意見上的領袖地位,所以才說,「有一種無奈叫做現實,有一種可笑叫做現實」,因為這些現實,正是來自於每一個人的無意識與不經意的發散呀,或許,這才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