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進擊的巨人

【心得】諫山創老師確實是該退役去開澡堂…

  如題。
  因為意外創作出一部陪伴自己身心成長的作品,卻因此被更多自來熟的無來由期待給束縛,筆者真心覺得以諫山創老師洞見人類情感與愚蠢深刻程度之才、實在不值這樣被吾等陌生他人糟蹋。他從自身經歷的傷痕里、所培養出來的溫柔,應該留給他更在意、更值得他付出心力的人;而不是給一群擅自把他捧上神壇之後,又抱怨著他沒有成為他們心目中期待神明的莫名信徒。
  《進巨》作為一部成功打入大眾市場的商業作 (筆者談的是曾經擊敗日漫銷售霸權《海賊王》的銷量排行事實,不是甚麼個人幻想的追捧吹噓),卻能在以下幾點脫彩,不重蹈其他商業作、相對容易出現的妥協:
  1. 交代人類歷史近兩百年來、國族主義/民族意識是如何醞釀形成,與其如何反覆循環、荼毒殘害人類社會的荒謬;(若不滿筆者此處的遣辭用句,還請不吝解惑:吾等世界線人類歷史,有哪件重大進步之事物,是大部倚賴國族主義/民族意識去推動、且幾乎不需其他外力幫助的?又有多少慘事,是與國族主義/民族意識脫不了關係的?)
  2. 點明歷史並不完全由勝者/少數菁英所譜寫,弱者/多數奴隸的意志與感受、也同樣是鋪陳歷史的重要一環;
  3. 直指「自由」的本質,逼迫受眾去重新思考其相應意義。
  另外較為細部、也較偏見仁見智的擅場,筆者此處不多言;畢竟,與主題無關。
  以上這幾點,作為一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而言,從筆者粗陋看來、也算是非常奢華的水平了。當然,單靠這幾點,能不能被冠上「神作」之名,尚且未知;更何況《進巨》也不是毫無缺陷,能夠湊齊更理想的狀況條件、也不在少數。
  但就一個起步略晚,畫功初期也不特別出彩的年輕人來說,第一部連載大作、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筆者在見多了無心批評能夠如何撕心裂肺地摧毀掉另一位陌生人的人生之後,不免會加減重新審視自己的不滿之處,省思有多少只是自己的主觀偏見、有多少才是該作品所呈現的真實內容,然後留下個可能非常虛偽的安慰掌聲、而不是滿篇自己天真不成熟的情緒發泄。
  至於作品曾經帶給自己的教訓與衝擊,只能希冀自己能夠覺察自己成長的軌跡、然後懂得學會感恩…
  也許,一部偉大的作品,就因為它刻畫得生動程度遠超常人想像,所以也就必須背負各種不滿:即便可能故事角色、按照創作者原來的鋪陳軌跡,是多多少少能夠拼湊出後來言行的蛛絲馬跡;但由於太多人投注過度的情感與個人經歷、到這些自己所喜愛的角色身上,以至於沒法用「看故事」的距離、用較客觀角度,去品味解析劇情發展,卻是用看待自己兒女親戚鄰里的「管閑事」態度,不免想要插手去西家長東家短。
  但,這並不能正當化「閑話家常」的過度作為;有這種現象,只是證明人類還沒能從這種愚蠢/非理性的本能里跳脫出來。行為本身存在,並不能反推證明這種行為的正當性;不然為什麼一代賢哲蘇格拉底,會傻呼呼地選擇服毒自縊?

  雖然筆者愈來愈少在巴哈上抒發己見,並不純然只有這類原因;但筆者不否認 ─ 相較起陪著不知從何而來的各式怪文 (帶兩岸風向啦、戰作品智商/學歷歧視啦、被各式有心無心魚餌釣中的宣洩啦…),小弟發現:與其參與這些、把自己搞得心煩意亂的討論,還不如自己好好沉思審視自己曾經敬佩過的作品。
  筆者並不是不感激版友們的信息交流;但相較起滿足好奇慾望/喜悅的拉力,不得不說本版所呈現的推力、真的太大。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筆者自己也責無旁貸;並不是自己站在旁邊說涼話、就好像做到「潔身自愛」一樣。但當能夠刺激思考的內容愈來愈少、發泄情緒的內容愈來愈多,筆者也只是個孤身凡人、沒能力也沒意圖作中流砥柱的殉教者。

  在此僅寥以蘇東坡先生之〈定風坡〉作模擬,希望能刺激過於糾結漫畫最終話的版友們思考:
  〈定風坡〉上闕、結束在『一蓑煙雨任平生』,明明就瀟洒至極,為何下闕開頭要這麼掃上闕興緻、接個『料峭春風吹酒醒』?這,跟被人引用到爛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又有何關聯?

  小弟妄鑒:東坡先生之〈定風坡〉妙處,根本就不在『也無風雨也無晴』,而是在下闕的『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歸去』三處;沒這三轉折,三小風雨啥放晴、根本傳達不出半丁點人生意境。而沒有這陣『料峭春風』、也就根本帶不出這三處烘托奠定經典結尾的轉折。

  話題拉回:老實說,小弟也不覺得《進巨》139回結尾得算妙;但如果再重新把諫山創老師的作品重頭品味一遍、而不是抱著自己各式預測或期待去衡量,是否會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
  望看倌們深思。

  話歸源頭:筆者年輕時有幸拜讀余光中先生翻譯的《梵谷傳》;後續聽到Don Mclean之〈Starry, Starry Night〉時,頗為憧憬最後一段歌詞的意境: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如今,在諫山創老師完結《進巨》這部警世寓言的當下,一掃當年無邪的憧憬,我卻只剩下滿滿的惆悵,一心只想勸老師退隱澡堂、以保這不被人珍惜的瑰寶: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Perhaps they never will

本文來自網路,不代表3樓貓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3loumao.org/11054.html?variant=zh-tw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