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战队和联赛的那些事

本人从2019年4月开始玩DL,之前没有游戏王经验。2020年1月31日第一次参加民间比赛,3月初加入战队。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只打过个人正式赛和战队练习赛/友谊赛。11月第一次跟队友组织参加RW战队赛。这段时间游戏观和比赛观也在逐渐变化。本文跟大家分享一下战队和联赛的那些事。

关于“战队”的概念


“战队”这个概念从狭义到广义可以有好几个范畴。狭义的战队就是为了联盟战队赛而生的,一般对每个成员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个战队可能就几人到十几人,成言可能来自不同国家,母语也不一样。如果联盟赛事不再举办,或者战队不再参加赛事,战队就会解散。DL现在比较有名而且高端的的战队赛有Clan Wars(CW)和Team Wars(TW)。此外还有日本的R-Wars(RW)和Duel Frontier(DF)。

一般中文语境下的“战队”,更多是指广义上的,用“社区”(或叫“社区”,Community)可能更合适。讨论DL的QQ群和Line群非常多,有的有进入门槛,有的没有。有进入门槛的一般就把自己叫“战队”。虽然跟正式赛会有较大不同,社区战队也会有队内练习赛,战队间会有友谊赛形式的“战队赛”。这些通常会有不允许多队等管理方式。广义的战队人数可以很多。有的QQ群本来没有进入门槛,后来有人觉得别人搞了那么多战队,自己也想搞一个,就以现有的大群为基础再拉一个有门槛的小群,也称之为战队。

当然,一个网站、论坛,也可以叫社区。网站类可以算“公开社区”(比如决斗链接中文网),战队就是“内部社区”。有些地区可能没有内部社区,成员要么在战队交流,要么就在公开社区。
社区和战队可以有很高的相关性。通常一个联赛的战队是某个社区的子集。但互相交叉的情况也很常见。比如说CW里选手A在战队1,TW里可能选手A就在战队2,成为战队1的对手。据我所知,有位玩家,目前在6个战队,打8个联赛,但并未加入任何一个内部社区。
不时有人问“XX不是YY战队的吗?怎么跑到ZZ了?”知道战队和社区的概念就好理解了。

下文如无特别说明,用“社区”一词指代内部社区(也就是一般中文语境里的“战队”),“战队”一词指某个联赛的出赛队。平时大家说的“队长”在本文叫“社区长”。社区长是非战斗的情况相对多点,但战队队长一般本人是主要战力之一。

战队赛和个人赛的奖金


个人时间是有限的,多打战队赛还是个人赛呢?这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在奖金方面,战队赛的性价比是远比不上个人赛的。

有很多个人赛是免费报名并且有奖金的。奖金在20到50美元(大约2000到5000日元的量级,下同)的比赛很多。过百美元或过万日圆的比赛也不时会有。
而我所知的免费报名的个人赛里总奖金最高的有15万日圆,只需要在415人淘汰赛中打败8到9人就能拿到7万日圆冠军奖金,再打败主办可获得额外3万日圆。冠军最高10万日圆。一个平均水平的选手只要参赛就有约300日元的奖金期望。
虽然CW和TW的总奖金在5000美元量级,但请注意两个重要区别。不能单纯比单次赛事的总奖金,还要考虑投入。

第一个是战队赛的赛程很长,全程打下来很累。中途要一直跟上环境,这方面的花销可能不小,而且事前不容易准确估计。
第二个是这个量级的奖金其实就是从战队赛报名费来的。战队赛发奖相当于参赛队之间的横向移动,额外赞助很少或没有。也就是说,一个平均水平的战队,参赛的期望收益约为零
之前RW的前身R League听说是免费报名且有奖金的(不完全确定)。最近的RW、DF和TCL都是免费报名并且也没有奖金的。5D’s杯免费报名并且有5万日元奖金。

所以很明显,在参赛收益上
战队赛<个人赛(<代打)

但为什么还是很多人喜欢打战队赛?因为他们觉得在乐趣上
战队赛>个人赛(>代打)

战队赛的形式


战队赛的具体形式很多,但作为单局1v1的游戏,DL的战队赛基本结构无非两种:

车轮战(对应日语:胜ち抜き)
配对战(对应日语:星取り/マッチング(Matching))

车轮战在同一时间只会有一场决斗,胜方的选手和牌组留在桌上,负方更换选手或牌组或选择复读。直到一方的牌组/命数用尽为止。
配对战是双方同样数量的选手在各桌同时开始决斗,获胜数量多的一队获得一轮胜利。一般会进行3轮,每轮胜方要固定之前的选手和桌次,负方可以选择针对,包括上替补选手。桌内通常也是Bo3。

TW采用的是5人双牌组2次复读机会的车轮战。
CW采用的是5人+1替补的配对战,桌内备牌制Bo3。大轮打3轮。季后赛有歼灭战(Last Man Standing),即3:2和4:1不会马上赢得一轮,剩下的人要继续配对至一方5人全被打败。

下面是我知道的大部分战队赛(全名处包含discord链接):
(从discord批量截下来的是根金箍棒。为了排版好看就守备表示了。)


战队联盟 简称 基本形式 每战人数 每人牌组 轮数 队伍人数上限 常规赛赛程 赛制补充说明 主办地区 最近参赛队伍数 报名费 最后活跃
Clan Wars CW 配对战 5+1 1+side 桌内Bo3,轮次Bo3 15 10周瑞士轮 季后赛有歼灭战 欧美 48 150美元 当前S7常规赛
Team Wars TW 车轮战 5 2 2次复读,抢10 15 7周分组循环

再匹配3
复读则放弃第二牌组,

每人固定2
欧美 32 150美元 当前S9常规赛
R Wars RW 车轮战 6 1 1次复读续命,抢7 城市区7周分组循环

卫星区7周瑞士轮
复读等于加一命 日本 32+40 0 S2刚结束,与DF交替
Durl Frontier DF 车轮战 3 2 1次复读,抢6 10 5周分组循环

再分组2
双牌组复读类似TW,下同 日本 60(上限) 0 S2预计在4月中开赛
5D’s Cup 车轮战 5 1 无复读,抢5 7 7周瑞士轮 日本 84 0 41日常规赛开赛
Top Clan League TCL 车轮战 5 1 1次复读续命,抢6 15 5周分组循环

再分组约3
台湾 8+4(估计) 0 S2预计在5月中开赛
War Phase WP 车轮战 5 2 2次复读,抢10 15 8周瑞士轮 西方 22 50美元 当前S5季后赛,S6报名
Friends League (葡:Liga Friends) LF 配对战 5+1 1+side 桌内Bo3,轮次Bo3 15 7周分组循环 无歼灭战,配对战下同 南美 32 25美元 当前S9季后赛,S10报名
The Undergound UG 车轮战 3 2 桌内征服制,按人抢3 6 7周分组循环 以人计算命而不是牌组数,2-1胜利后下一人还是Bo3 西方 32 20美元 当前S3常规赛
Tri-Links Tactics TLT 配对战 3 1+side 桌内Bo3,一轮胜负 6 3周分组循环? 主牌组共用卡表,side不限 西方 16 50美元 当前S1常规赛
The Real Ultimate Special Team T.R.U.S.T 配对战 5+1 1+side 桌内Bo3,轮次Bo3 10 5周循环赛? 印尼 6 邀请制? 当前4周年常规赛
Liga Elite Latina LEL 配对战 5+1 1+side 桌内Bo3,轮次Bo3 15 7周瑞士轮 西方 22 50美元 今年220S4总决赛
GUERRA DE CLÃO BRASIL GCB 车轮战 5 2 2次复读,抢10 15 7周分组循环 巴西 32 BRL 150 今年初S2报名后没动静
CBDL 车轮战 5 2 2次复读,抢10 7周分组循环 南美 32 暂时不会有下一季

另外做成了Google在线表格:
(在我认识的华语玩家里,有点亮上表9行的。)

哪种赛制更好?见仁见智。不过我个人更喜欢车轮战。原因是:
同一时间只有一场决斗,所有队员都可以一起观看和讨论。当然每场决斗也都能被播到。
无备牌让更多类型的牌有发挥空间。配对战虽然理论上桌内Bo3可以是备牌制,也可以是双牌组车轮制或征服制,但实际的战队赛几乎都是备牌制。

另外,日本队间广泛采用的一种轻量级配对战练习赛是这样的:
5人自由牌组Bo3配对战。分成上下半场,上半场2人,下半场3人。
分上下半场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配对战不便观战的不足,上下半场的选手之间可以互相观战。

参加战队赛还是个人赛?


个人赛是一个人在战斗,战队赛是一个团队在战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大家可以连语音和分享屏幕,可以实时交流和互相提醒怎么打,可以取长补短。

虽然战队赛通常一周一战,CW和TW这样的环球比赛通常集中在周末,但每场比赛的准备都是用一整个星期去完成的。有人会收集对手队过往数据,推测阵型。有人会进行针对性练习。队长可能梦里还在想阵型。一切都是为了在正赛时能打得更好。

打过战队赛和个人赛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个人赛时尽情可以玩自己想玩的牌,战队赛时就要更重视强度和跟队友的配合。个人赛时失误了就失误了,战队赛时失误了就会很难受。有这样的感受正说明战队赛能培养人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这是个人赛不能代替的,而且团队练习赛也不能代替正赛。

长远来说,一个网络对战游戏早晚会停服,人也早晚会打不动高强度的游戏,或者在那之前就退坑了。在那之后,留给自己最美好的回忆很可能是某几次跟队友一起战斗的战队赛,而不是个人赛。
打个比方,参加战队赛就像日漫里经常出现的中学运动社团(某种程度确实是现实的缩影)。虽然大多数人不会成为职业运动员,但是他们和家长都觉得在一段时间为一件事努力,对人的成长很有帮助。至于具体是什么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传统体育运动也好,游戏战队赛也好,能培养人的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有玩家个人赛参加得越来越少,可能是他的重心转到战队赛了,在享受更有趣的游戏方式。即使个人赛有奖金,也可能为了队内练习而牺牲。

当然不是说不要打个人赛。个人赛依然是很好的练习平台,更可以用来给战队赛练手。退一步来说,个人赛里也有信息战。如果自己下一轮的对手刚淘汰了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好是自己的队友的话,自然能获得更多有利的信息。在这个意义上也是战队选手有优势。

怎样加入战队/社区和参加战队赛?


理解了第一个标题的读者应该能明白,本文的“加战队”不同于通常中语境下的含义。通常语境下的“加战队”相当于本文的“加社区”。两者有关联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加战队的方法:
1. 自创永远是终极方案。
2. 如果自己有能力,想加入现有战队,通过认识自己又了解自己才能的人介绍也是最便捷的方式。
3. 如果自己是新人,一般的流程就是通过“考核”加入一个内部社区。通常社区之间不时会有友谊赛,社区内也有队内赛。这些比赛可能优先给新人报名。参加几次表现优异后,就有机会进入战队参加正赛。
4. 原本互相不认识的情况下,有没有跳过社区直接进战队打正赛的方法?有。就像上面这条,各社区会发布招新信息,在各个战队赛的discord频道,同样有给战队和选手交流的自由市场。战队会在looking-for-members这样的频道发布招聘信息,对成员的要求可能也比社区更具体,比如能玩多少副牌,哪些时间能练习和打比赛等。选手可以在looking-for-team这样的频道发布关于自己的信息,等战队来联系,也可以主动联系有需求的战队。
如果自己作为新人,之前没有战队赛经历,而能在个人赛或KC杯取得好成绩,当然能给招聘添砖加瓦。如果战队本身有以自己名义举办的比赛,参加这样的比赛并取得上位,自然更能被这个战队注意到。

怎样获取信息?


其实3和4的区别不是绝对的。除了技术上的差异,或许跟文化也有关。据我所知,大中华和日本有比较明显的内部社区。至于西方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介于战队和外部社区之间的内部社区。以下是这些社区可能发布招新的地方:

台湾:推特、巴哈姆特论坛
大陆:决斗链接中文网、微信公众号查理大讲堂、百度贴吧、各社区成员直播(一般在直播间会有招新群号)
香港:除推特外,我觉得应该还有,但是不熟悉,欢迎懂哥补充。
日本:推特、无所属杯

特别提一下日本的无所属杯。这是个给战队招新的大型比赛,不定期举办,通常可能紧跟在KC杯后。以下是

最新一期的链接(点击进入)
无所属杯Discord链接(点击进入)

参加者可以写下自我介绍和希望加入的社区类型。然后参加这个比赛,只有瑞士轮没有淘汰赛。
赛后社区会根据选手成绩和意愿来联系。以下是最近一期在无所属杯里招人的社区:

大陆和台湾的社区一般少则大几十人,多则上百甚至更多。而日本社区通常就十多人,一般不超过30人。

(RW和DF是同一群主办交替举办的联赛。RW的战队通常是社区内出,与社区同名。而DF的战队较多日本跨社区组合,战队名也另起。上届DF还有一个日本和台湾的女子队。可能是因为RW不限人数,而DF限人数,并且每次出场人数也少一半,令参加DF的战队更多样化。)

一个华语社区有哪些人,通常不会对外明确公布,甚至人多了会连社区自己内部都记不全。(不过日本社区好像这方面的记录会准确些。)如果一个人名义上在社区,但长期不活跃,身份认同上就会逐渐模糊。就算有人明确退出或转了社区,社区一般也不太会声张,外人可能要过好一段时间才知道。
一个战队有哪些人基本是明确的。大多数战队赛都有人数限制。战队赛的名单都会公示,中途成员增删也都会有记录。不活跃的成员通常很快会被队长删除。经常看战队赛discord,就能掌握哪些人在哪些战队的信息。

怎样选择社区/战队?


如果自己加社区的目标就是打战队赛,就要看这个社区是怎么安排参加各种战队赛的。就像之前我的一篇文章讲到的个人赛那样,报名费和奖金也大致跟战队赛的认真程度和残酷程度正相关。
至少对免费参加的战队赛来说,一个社区大可以多参加,对不同联赛给予不同的队内定位,给更多的人锻炼的机会。有时同一个社区会在一个联赛出多个分队,也是为了给更多人上场的机会。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多了也有顾不过来的情况。所以要找到适合的平衡点。

如果自己暂时不想打战队赛,只是希望有一群人讨论游戏,不时也参加个人赛。本文的原则也同样适用。

战队以战力为本,而社区以人为本。

对纯战队来说,是短期合作关系,获取胜利为优先考虑,因为本来战队的存续期就是一个联赛赛季。下一届有没有是未知数,就算有,原队友不想打或想跟其他人组队的情况也更多。
华人的文化习惯先有社区。对社区来说,是更长期的磨合。社区成员之间是更广义上的互相合作、共同进步的关系。也更可能有机会发展成为现实的朋友。按现在活跃玩家的年龄段来看,说不定自己社区里就有五年十年后的创业合作伙伴?

虽然表面上战队是社区中的精英,但从长期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角度来讲,社区的标准其实比战队还高。

因此在选择社区时我会建议把目光放远一点,不仅看一个团体的硬实力,也要看其软实力。不仅看比赛成绩,也看团体里人与人是怎么相处的。还有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战队赛排兵布阵能力(单打打不过强队队员,却有可能在战队赛打过强队)等。

另外,在选择自己要加入的团体时,思路其实不用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地区。

据我了解,DL活跃玩家里有过境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人不在少数。长期在境外,要申请学校或工作,要办理签证,有的要一定财力,要面对陌生的文化,相信大家都是克服了不少困难才能最终出去的。
但也许因为太思乡了?在海外的不少人,在网络社交方面也许都选择了“云回国”。主要的联系对象还是在本地的朋友,而不是选择融入当地的社区。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在一地长大,目前也在这地生活的人,为什么不能在网络社交上“云出境”呢?加入一个外地社区,是不是能有“云移民”的体验,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原本不容易接触到的信息?

早在一年前,陆台之间就有零星的入另一边社区的个例。至于台日之间,交流其实一直不少。最近我也知道有位大陆玩家单加了一个日本社区,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成为该社区第一个外国人。
而在战队的意义上,胃口大的玩家不满足于社区组织的战队赛,单加别的战队去打比赛的情况就更多了。有位大陆玩家受邀参加一个战队,建队时只有他一位华人,其他人都是西方人。
所以说思路打开后潜在的选择就会多不少。如果有什么交流困难就去学习和克服,这其实就是游戏玩不懂便去学习的延伸。

总结


上文总共约五千字,从战队的概念讲起,讲到战队赛的形式,与个人赛的比较,最后是怎样获取信息和选择并加入团体。可能有读者要脱口而出:

“你到底想说啥?那你倒是介绍个战队啊?!”

抱歉,本文不推荐任何特定的社区或战队。团体和人之间是复杂的双向选择和磨合的关系。作者自己的团体也未必适合大部分读者。

本文讨论的大都是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给一些启发式讨论。

最后引用一个开放性问题结尾:

忒修斯之船(英语:ship of Theseus),亦称忒修斯悖论——忒修斯与雅典的年轻人们自克里特岛归还时所搭的30桨船被雅典的人留下来做为纪念碑,随着时间过去;木材也逐渐腐朽,而雅典的人便会更换新的木头来替代。最后,该船的每根木头都被换过了;因此,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问着:「这艘船还是原本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吗?如果是,但它已经没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头了;如果不是,那它是从什么时候不是的?」

一个社区/战队,如果人员逐渐更替,直到已经没有任何一位创始(或早期)成员了,那它还是原来那个社区/战队吗?

祝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团体,各团体找到适合自己的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3楼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loumao.org/10973.html
返回顶部